“5万亿”之后,上海如何再升级
作者:上观新闻上海“两会”上周召开。其间正式发布消息,上海“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新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2024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26.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按照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51404.47亿元。
市“两会”上,与“5万亿”一道被多次提及的,还有多个“5”:增长5%左右的增速目标,“五个中心”重点任务,上海港前不久突破的年吞吐量“5000万标准箱”纪录,还有推进多年的“五个新城”,等等。
2025年,一个个“5”固然有巧合,也有其内在逻辑。
以5万亿元为基数,5%为系数,新阶段后的增长挑战更大,也更为复杂。同时,2025年的上海,面临更趋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城市转型要求,需要在更深层次破题,亦需展现更强的战略敏捷、战略定力。
市“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1月15日在参加浦东新区代表团审议时表示,上海要牢牢把握龙头带动优势、改革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治理现代化优势,切实抓牢国家战略任务集聚优势、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腹地广阔优势,积极作为,坚定办好自己的事。
次日,以“五个中心”为主题的政协专题会议上,陈吉宁表示,上海要更好担起责任,积极主动作为,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两场会议,近40名代表、委员分别作了发言,话题包括深化建设“五个中心”、扩大制度型开放、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外企投资信心、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
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陈吉宁在现场逐一作了回应。
上海在进入“5万亿”以上新阶段的发力重点和思路方法,亦在其间清晰体现。
首先一条,新阶段上的经济跃升,是基于城市转型升级。
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趋势带来的变革浪潮,以转型谋升级,已是必然路径。在浦东团审议时,陈吉宁谈到,要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一体推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贸易业态转型、发展空间转型。
政协专题会议上,他指出,要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遇,以发展金融科技、绿色贸易、绿色航运等为重点,搭建支撑转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培育更多数据服务商、绿色技术供应商、智能系统方案解决商,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更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上述转型,都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层次变革问题。无论是持续“降本增效”,还是“供需适配”“产销对路”,都涉及底层运行机制的创新突破。
市“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讨论时直言高校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数据开放等多个领域同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这些也是新阶段改革的重点任务;在面临多重约束、且许多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下,通过深化改革理顺机制、优化供给,亦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进而实现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关键动力。
还有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是重大战略任务落地,还是具体的产业、业态、空间转型,都强调系统性、整体性。
前不久召开的十二届市委六次全会上,上海市委针对“五个中心”建设专门提出“四个效应”——整体效应、平台效应、放大效应、辐射效应。政协专题会议上,陈吉宁向委员们着重阐述了这“四个效应”。
“整体效应”尤为关键。在新阶段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必须立足战略全局思考谋划功能设计、制度供给、政策突破,加强整体性、系统性构建,强化各项创新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内在耦合。
“‘五个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每个中心内部有着紧密的有机联系,各中心的功能定位也是相互交融、有机统一的。”陈吉宁在会上表示。
如着眼促进新型贸易业态发展,要把离岸金融、离岸贸易、离岸研发等一体谋划,与监管等配套制度一体设计,与经济结构转型一体推进,构建跨境和离岸业务发展的完整体系。
同时,上海要用好各类市场化、功能性平台,切实发挥其赋能各类主体、链接多边供需、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托作用,充分彰显“平台效应”。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深化功能拓展、做强核心功能。
比如科技创新平台,要聚焦研发设计、技术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发展等关键环节,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和产投基金,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技术迭代、商业应用。
强化辐射效应,着力点在于“五个中心”要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全国发展需要深度链接起来,更好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
比如,服务企业“走出去”,以服务企业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为抓手,以完善跨境金融服务为牵引,带动法律、咨询、仲裁等专业服务业一起走出去,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出海解决方案。
同时,强化工业服务业赋能,拓展服务辐射半径,支持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发展,以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为引领,加快培育具有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
需要多说几句的是“放大效应”。
在年前的市委学习讨论会上,市领导强调,首创性改革创新成果不应仅仅停留于“首单”“个案”。要加快复制推广、形成丰富案例,才能真正释放改革红利、实现改革初衷。
市委学习讨论会上提出了“立与破”“内与外”“树木与森林”三组关系,即在改革任务攻坚突破时,应进行更为系统整体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的深度思考和系统设计,以主动的“立”来创造良好条件,推动更大的“破”;同时,应把区域企业样本需求与全球企业样本需求结合起来,使政策举措更有全局性、针对性。
市“两会”期间,陈吉宁再度强调上述三组关系,谈到要加大重大制度创新协同联动和衔接配套,放大改革系统集成效应。要增强全球视野,把完善监管体系作为重点,坚持先立后破、破立并举,为规模化推进夯实制度基础,这也是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的应有之义。
其他领域亦是如此。“5万亿”之后的再升级,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升级。这需要非凡的战略思维和谋划,也只有如此,在更高层级的全球竞争和风云变幻的发展环境中,上海才能真正掌握战略主动。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来源:陈正宝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观见工作室出品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朱珉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