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越来越聪明了,人类要怎么办?|记一场受益匪浅的AI * Career未来论坛
作者:微信文章AI越来越聪明了,
人类要
怎么办?
你还记得上次你见到的AI是什么样子吗?
是春晚抽象的AI机器人扔手绢?
还是在短视频平台不断刷屏的Sora搞笑短视频?
还是AI生成的错乱ASMR吃播视频?
2025蛇年春晚节目《秧BOT》
现如今,AI不再只是曾经科幻电影里的幻想,
而是真正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它写文案、画海报、剪视频、写代码,
甚至能帮你投简历。
有时候,你可能会突然想问自己:
“AI帮了我这么多,那我,还能做什么?”
在上财大纽约校友会举办的
AI × Career 未来论坛上,
来自Meta、麦肯锡、NYU等机构的嘉宾,
围绕“AI与职业的未来”展开了三小时的深度对谈。
这场讨论没有恐慌,也没有神话,而是一次非常冷静的现实提醒:
AI越来越聪明,而人类,必须更“深”。
主持人:
Hongchen Luo
ex-Cubist quantitative researcher
with 7 years of hedge fund quant experience
前 Cubist 对冲基金量化研究员,
拥有 7 年对冲基金量化研究经验
本次发言嘉宾:
Hongqiao Lu
Innovation leader at McKinsey,
15 years of AI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
麦肯锡创新负责人,拥有 15 年人工智能转型经验
Xi Chen
Professor of Technology,
Operations & Statistics, NYU Stern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技术、运营与统计学教授
Chris Yan
Engineering Manager at Meta,
leading Instagram Core Machine Learning
Meta 工程经理,
负责 Instagram 核心机器学习项目
Map Shen
Director of Technology at a fintech company,
specializing in ML pipelines & LLM systems
某金融科技公司技术总监,
专注于机器学习管道与大语言模型系统
(ML Pipelines & LLM Systems)
一. AI技术的三要素与“深度时代”
AI的发展核心离不开三要素:
模型、数据、算力。
这三者就像AI的“血液、营养与肌肉”:
模型(Model)决定了AI的智商;
数据(Data)决定了AI的见识;
算力(Compute)决定了AI的速度。
过去几年,这三者齐头并进,
让AI从识别图片到写论文无所不能。
但正如NYU教授Xi Chen所说:“连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开始担心被AI取代。”
AI越成熟,对人类的“技术深度”要求反而高。
为什么?
因为浅层技能会被模型吞噬。
从代码生成、数据分析到内容生产,AI已经能“90分”地完成。
剩下的10分,靠的是人类的直觉、判断力与系统性思维。
就像麦肯锡合伙人Hongqiao Lu引用BCG报告指出的那样:
“AI让流程更流畅,但企业的整体薪资却在降。”
AI不是万能药,它放大了聪明人的效率,也暴露了懒于思考者的脆弱。
真正能在AI浪潮中站稳脚的人,是那些能把AI嵌入思考逻辑的人。
从代码生成、数据分析到内容生产,AI已经能“90分”地完成。
剩下的10分,靠的是人类的直觉、判断力与系统性思维。
就像麦肯锡合伙人Hongqiao Lu引用BCG报告指出的那样:
“AI让流程更流畅,但企业的整体薪资却在降。”
AI不是万能药,它放大了聪明人的效率,也暴露了懒于思考者的脆弱。
真正能在AI浪潮中站稳脚的人,是那些能把AI嵌入思考逻辑的人。
2.AI正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AI的浪潮正从两个维度改变我们的世界——
市场层面和个人层面。
市场层面:从工具到决策神经系统
来自麦肯锡的Hongqiao Lu指出,未来最具潜力的AI创业方向,是那些能“深度介入决策流程”的公司。
AI从“工具”变成“神经系统”,帮助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更快做出判断。 这意味着,AI创业的下半场不是谁的模型更大,而是谁能更懂行业、更懂人性。
个人层面:从技能到信任
NYU教授Xi Chen提出
“Private Knowledge(专有知识)”概念。
随着AI让信息趋于公开,真正的竞争力来自:
你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
你理解别人理解不了的情境。
换句话说,人类的独特价值正在从
“能做什么”转向“能连接谁、能信任谁”。
Meta工程师 Chris Yan 的建议也颇具现实意义:“在AI时代,最打动人的简历,不是你会什么工具,而是你能在压力下保持创造。”
AI可以生成答案,但无法承担焦虑。人类要证明自己,靠的不是更快,而是更“有温度”。
(Xi Chen正在介绍Private Knowledge的概念)
当AI与信息矩阵同时爆炸,
决策才是核心竞争力
来自Meta的嘉宾还提到另一个现象:
生成式AI让信息的产量几乎呈指数级增长,短视频、图文、SEO内容如洪水般涌现。
看似人人都能“拥有内容矩阵”,但这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污染——信息同质化、质量下降、信任缺失。
AI与矩阵化的内容生产正在并行加速,但真正能帮助用户、带来价值的内容,却越来越依赖人的判断与习惯。
在信息充斥的世界里,谁能建立自己的“信息滤镜”,谁就能获得更高的认知效率。
AI能帮我们找到更多可能,但选择什么、相信什么、坚持什么,依然是人类独有的决策艺术。 正如论坛中所说:“AI可以生成答案,但无法取代人类的选择。”
这场论坛结束以后,小编总不免思考,
AI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快,
它在不停更新、扩张、迭代,
仿佛人类的所有能力和智慧都被他们“升级”甚至替代。
但越是听到这些故事,我越感受到一个事实:
人类真正的价值,永远不在“效率”,而在“意图”。
AI可以分析数据,却不懂动机;
它能生成方案,却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它会模仿语言,却无法体验“说这句话时的心情”。
所以,当别人讨论“AI会不会取代人类”,
我更想问的是:
我们是否还保留着不可取代的思考方式?
AI让世界更聪明,但也更嘈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海量的算法推荐、自动决策、生成内容——而最稀缺的,恰恰是那种慢下来、想一想的能力。
未来,也许我们无法阻止AI变得更强,
但我们能决定自己的角色:
不是被AI推着走的人,而是能驾驭AI、用AI表达思想的人。
或许这才是“AI时代的人类答案”:
把AI当工具,而不是主角;
把思考当本能,而不是奢侈。
Attencity Marketing
专注于线上线下活动策划、网红营销、
跨境电商业务咨询,并提供Tiktok、Instagram、
小红书等多平台营销支持,
为个人与品牌量身定制IP打造及品牌出海解决方案。
我们与 SMG(上海文广)官方中文媒体 合作,
是纽约地区唯一中文官方媒体合作方。
同时,我们一直关注 AI 与科技(AI & Tech)领域的发展,
并将在SpeedReward 展区设有独家展位与媒体访谈机会。
📩 想要加入我们,参与合作或赞助活动?
欢迎添加小助手询问相关信息~
作者:JH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