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9 12:05

沉浸式写作”是 AI 无法替代的“深度思考”:我通过撰写了一篇长文跑通了一个AI 产品 Demo

作者:微信文章
引子:AI 时代的“快”与“慢”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AI 似乎让一切都变快了。“一键生成”、“AI 水文”泛滥成灾,我们都在享受(或被迫忍受)这种“快”。

很多人(包括我)都在焦虑一个问题:当一切都可以“一键生成”时,我们的大脑是否正在变得懒惰?我们是否正在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前我们聊过的 MIT“认知负债”研究,已经用脑电波证据证实了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AI 正在让你变笨”,MIT 脑电波证据首次曝光。当你觉得离开AI 就无法工作,可能要注意一下咯

前两周我刻意做了一个“反向实验”。我没有追求“快”,而是用最“慢”、最“原始”的方式,“沉浸式地”去死磕一篇长文——《GEO 领域商业机会分析》。 这篇文章我纯手打了 4000 字,花了 3 个小时时间,边思考,边总结,边撰写。同时自己动脑子去调整语言表达逻辑。这篇文章的AI 辅助占比低于 5%。

虽然我把这篇文章作为了付费内容,也有一些支持我的朋友付了费,但我真正收获的绝不是那一点微信豆而已。而是让我有一个沉浸式的 3 个小时时间,专注的思考一件事,即GEO的商业价值在哪里,我可以在这里面做些什么?我要如何做这些问题。

AI 时代,我们都搞错了“写作”的真正价值。AI 无法替代的,不是“写作”这个动作,而是“沉浸式写作”所强行激发出来的“深度思考”过程。这篇文章,就是我的“研发日志”和复盘。
1. “沉浸式写作”如何成为我的“产品研发”?


这就是那个 GEO 工具 Demo 的诞生过程,它完美地复现了一个“写作即研发”的真实案例。
立项 (The Vibe):“我想写一篇 GEO 战略文章”


和行业大佬的沟通聊天后,我希望能把整个对话的价值汇总沉淀下来,做成一篇文章,但这并不是靠AI 能够完成的,我决定纯手写。



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当我撰写时,思路逐渐清晰”


当我写到“GEO 工具类”相关的内容时,我的大脑会回忆并且指向我之前对GEO 的相关研究,并且关于这类的研究我也有写过人工占比极高的长文章,所以我的大会瞬间反应:要做好 GEO,必须知道两个核心黑盒:

    1. 用户到底在用什么 Prompt 搜索?

    2. AI 引擎会引用哪些网站作为“权威”答案(Source)?

这块的内容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GEO(AIO)底层原理:解构AI在信息检索中对可信度与权威度的评估

审问AI:我如何让ChatGPT“招供”了GEO的底层逻辑

GEO 让你的网站瞬间脱颖而出!吗?

我发现,我,作为一个 GEO 领域的资深观察者,都无法轻易找到这些信息。



顿悟 (The "Aha!" Moment):“这个‘写作障碍’,本身就是‘产品机会’”


在这一刻,“写作”停止了,“研发”开始了。 AI "水文" 会自动绕过这个“黑盒”(因为它没有“必须搞懂”的意图,只会拼凑信息)。

但“沉浸式写作”强迫我直面这个“黑盒”。我意识到,这个“写作障碍”本身,就是一个真实、高价值、且未被满足的产品需求。

落地 (The Proof):“一个因写作而生的 Demo”


我立刻停下写作,打开 VS Code,切换到“Vibe Coder”模式。我负责定义“Vibe”(“我需要一个工具,输入关键词,爬取主流 AI 搜索结果,并统计所有被引用的 Source 域名及其出现频率”)。AI 负责“即兴演奏”(快速生成爬虫、数据处理和前端展示的代码)。几小时后,这个 GEO 分析工具 Demo 诞生了。它不是我“计划”出来的产品,它是我“沉浸式写作”过程中“溢出”的副产品,是我“深度思考”的具体证据(Proof of Thought)。

自此我有了一个切入GEO 工作流的入口关键点,实际上顺着这个关键点,就可以把GEO 的流程做成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工具,让在这方面较为薄弱的新手,也能够在整个工作流中感知到,真正的How it works
2. 为什么 AI 无法替代“沉浸式写作”?


这个“慢动作”在 AI 时代反而如此宝贵,因为它强迫我们的大脑去完成 AI 无法独立完成的三件事:
1. AI 负责“生成”,而写作强迫“结构化”


AI 能“水”出 1000 个段落,但它不能替你建立一个原创的、属于你自己的思想框架。“沉浸式写作”强迫你将大脑中漂浮的、混乱的灵感,“降维”成线性的、有逻辑的文字。这个“降维”和“结构化”的过程,就是 AI 无法替代的“深度思考”。
2. AI 负责“连接”,而写作强迫“发现缺口”


AI 擅长“连接”A 和 B。但“沉浸式写作”强迫你去搭建一个从 A 到 Z 的完整逻辑闭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才会发现那个“缺失的环”(比如我的 GEO 黑盒)。这个“缺口”,AI 永远无法主动发现,而这恰恰是所有创新的起点。
3. AI 负责“执行”,而写作强迫“激发灵感”


当你把 AI 当成“作者”,你的大脑就在“休眠”(认知外包)。当你把 AI 当成“助理”,你(作者)的大脑就必须“超频运转”,去指挥它、甄别它、挑战它。这个“超频”的过程,会极大激发你的联想和灵感,最终催生出像“GEO 工具”这样连你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创新。
3. Builder 的行动手册:如何用“写作”来“研发”?


基于我的亲身经历,我为你提炼了一套可复制的“写作式研发” Playbook:
选一个“你配不上的”选题
别写你已经 100% 懂的东西。选一个你只有 70% 懂、但极度好奇的“硬核”话题。这能最大化地“激发”你的大脑进入研发状态。 坚守“人工写作”的主导权 (Human-First)
坚决执行“毛坯先行”法则。用 AI 帮你查资料、当陪练,但第一版框架和核心论点必须是你自己“挣扎”出来的。AI 能快速检索,但你必须人工识别和审核,修订这些内容。 追捕“写作路上的绊脚石”
当你写作时卡住了、觉得“这里好难写”、“缺个数据”,恭喜你,这不是“写作障碍”,这是“产品需求”。把这个“绊脚石”立刻记录下来,它就是你的“灵感金矿”。 立即“Vibe Coding”,让灵感落地
别把灵感放进待办事项,那等于给它判了死刑。趁着大脑还在高速运转,立刻打开 AI 编程助手,用 1-2 小时把这个“绊脚石”的解决方案 Demo 出来。“沉浸式写作”+“即兴编码”,是 AI 时代最快的产品验证闭环。

最原始的Demo 甚至是可以不考虑任何扩展性,维护性的简单app, 你可以用google app builder 来快速实现(擅长react 原生应用快速制作),也可以直接用Python + Flask 快速跑一个应用(需要后端方案的推荐)。
结语:别再“水”文章了,去“研发”文章


AI 时代,内容的“生产成本”趋近于零,因此,99% 的“AI 水文”的“价值”也趋近于零。

但“沉浸式写作”的“研发成本”依旧高昂,因此,它产生的“洞察”和“创新”的“价值”也前所未有地高。

AI 替我们接管了“执行”(Generate),从而彻底解放了人类,让我们得以 100% 专注于最高价值的劳动——“深度思考”。而“沉浸式写作”,就是这个时代最稀缺、最低成本、最高回报的“深度思考”仪式。

觉得果叔的分析有启发?点个「👍」,「转发」给更多需要的朋友吧!

关注我的公众号,与你一同探索 AI、出海与数字营销的无限可能。

🌌 AI 负责生成,而你,负责思考与发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沉浸式写作”是 AI 无法替代的“深度思考”:我通过撰写了一篇长文跑通了一个AI 产品 D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