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诗分唐宋”和摄影的追求
转于无忌,作者:塞外落日http://www.cameraunion.net/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70714
照片拍得多了,开始想想要有点儿“追求”,这个时候,恰恰是最为迷茫困惑的时候,因为这时遇到的问题,不再是技术或器材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要拍、“什么时候”要拍、拍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的问题。如果技术不过硬,比如曝光不当、聚焦不准、手颤、构图不均衡等等问题,可以多看书多实践;如果是器材不过硬,可以继续发烧,上顶级。但恰恰是超过了这些的“追求”,使得人无法按快门,无法获得自信,甚至无法说服自己继续发烧。
晚上无聊,偶尔翻翻钱老的《谈艺录》,第一篇就是讨论“诗分唐宋”的问题,摘第一句于下:“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读至此,感觉到摄影也可按此区分。
对照唐宋诗的定义,摄影的取向,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美”,另外一个方面是“理”,“美”的近于唐诗,“理”的则近于宋诗。“美”大家都是知道的,基本上分为“优美”和“壮美”。“优美”的往往是精巧的色彩配置,一些小品微距往往如此,类似一首偶得的小诗或一段轻松的音乐;“壮美”往往和山川大河长江海洋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其构图和光线的转折类似长诗或交响乐,使用广角或大中幅居多,西藏题材的风光多类似于此。“理”,则是走纪实的路线,于细微处见精神,最经典的是舟浩的几个系列,那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让人无不掩卷长叹。同时,“美”的片子,对色彩、曝光、镜头等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也要求很强的艺术素质和功底;“理”的则需要博大而敏感的内心,需要敏锐的触觉,及时记录并传达。
总是觉得,摄影是一种“感动”的艺术,首先,自己所见到的“风景”能够感动自己,然后努力用相机和镜头把这种“感动”记录下来,看的人在看到照片的时候,能够体会甚至超过摄影者自身的“感动”,也就够了。
当然,还有很多照片是功能性的,比如测试镜头拍的报纸和砖墙,一些真实记录某些事件或“领导行踪”的新闻摄影,“婚礼”照片,家人合影,到此一游之类的,这些照片更多是“他人”的诉求和功能,不是摄影者自己要表达的“感动”,也就不在此列了。
因此,按下快门前的思考或许就有了比较清晰的方向,“为什么”要按快门?是因为某个风景或光线的“美”还是某件事某个人的“理”让自己感动?自己怎么样才能记录这种“感动”?需要如何的“构图”和“曝光”才能更好地表达这种“感动”?这样,回头看自己的照片,或许就能给自己一个评价了。
当然,想到这些不见得能做到,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对得起自己买的那一大堆器材。
题外说一句,人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关注自己的兴趣点,最大限度地去发挥,可能更有利于发掘自己的潜能。所以,选择什么器材完全是看自己更擅长或更喜欢记录什么。如果是“美”,那么单反、长焦、微距、广角可能都需要;如果是“理”,可能旁轴、傻瓜、徕卡等更有理由。原来一直觉得自己的Nikon系列足够买很好的G2一套了,前几天出去玩,才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往往不是G2能完成的,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用自己的Nikon了。
补充,上面所胡说的一切,不适用于任何器材发烧和收藏者,也无意挑起任何“器材”和“摄影”的争论。各有各的玩儿法,得到乐趣和成就感是最重要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