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的好人在哪?
《三峡好人》的好人在哪?前几天网上下了电影《三峡好人》,看了之后联想中国其他几位所谓的“导演”,唯一的留下一个对中国电影界的感觉是:中国导演们都疯了。
首先说,导演贾柯章绝对是反中国人.民,反KP的。在他的这部电影充斥着对三峡工程所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夸大和对KP执政的中国社会的批判。我一直怀疑,为什么中国电影审核局会审批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观后回头看整个电影,说的好听点,这部电影就像诗,淡得几乎没有内容,如果说的不好听,就是画面的堆砌,虽然批判当代社会现象,也是胡乱组织材料,在没有选择好叙述故事的方法的情况下就匆匆完成了,所以,当观众观看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到底导演要表达什么东西。比如导演为了中国人的社会特色,在跟剧情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前提下特别突出“烟”“酒”“糖”“茶”,并且用中,英大字在屏幕上打出来,我一直不明白贾这样做什么意思,如果说导演要在电影中加入一些主观的评价来控制电影的话,简直就是扮演了一个西方人的reporter的角色。
先简单介绍电影梗概和主要内容。
电影里主要的人物,就是上镜最多,携带信息量最大的人物可以说有两对夫妻,四个人。先说第一对夫妻,山西的三明和他17,8年前花3000块从奉先买来老婆。16年前在山西,当他老婆给他生了个女娃,后来被公安寻找,立刻被送回奉先,并且法院判女儿随母亲。所以电影所展现的如今,三明思念妻子和女儿,来到奉先,就是三峡工程的中心,寻找“亲人”。另一对儿夫妻也是来自山西,斌是多年前来奉先工作的,最近几年因为工厂倒闭,开始下海做生意,最近生意火暴,并且和从广州来投资的年轻女老板关系暧昧。而他的妻子,自打两年前就很少接到斌的消息了,慢慢地她发现,他们的关系已经不存在了,只是斌单方面从来不告送她,这次她来找斌,一是问清楚事情的真相,并且已经决定和斌离婚。
围绕这两组主要人物的还有一些次要人物,简单介绍一下:
三明妻现任“男人”,没有正式注册结婚,一个运输船的船长,和三明妻一起在船上过着流动的生活。
三明的女儿,一直没有在电影出现,电影里简单描述了一下,16岁外边打工。
年轻混混儿,一个三明在奉先交到的一个朋友,不到20岁,小马哥的粉丝,只讲求“哥们义气”,最后在按老板斌的命令去“收拾”一个人的时候被打死。
斌的哥们儿,在考古队工作,因为很长时间也没有跟斌有联络,只大概了解斌的情况。
两对儿主角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在电影过程中只被低级地联系在一起- 三明的小混混儿朋友因为给斌“办事”而死了。还有通过一个飞碟把三明和斌的妻子来奉先的先后时间安排和当时的位置表现了一下。电影名叫《三峡好人》,但是电影里所表现的所有人物,除斌的妻子算是个三角关系的被害者,被中立化,其他所有电影中的人物,他们的过去,和他们现在做的事情,以及对周围人的影响,都没有可以和电影名称相匹配的。所以说,电影里根本没有承担“好人”这个词儿的人物,电影里所表现的当地苦难的生活和暗淡的未来,暗示带给他们这样生活的国家也不可能与好人相配。所以起这么个电影名字,就是反讽的意思,从国家到个人,没有一个为周围的人提供帮助的“好人”。
影片叙述故事手段比较低下,除了最开始的10分钟,表现三明对待社会不安定一面时候的反应,掏出刀来对待打算欺骗他钱的人的时候,电影语言比较简洁,明了,有点北野武的简约的味道(当年北野武投资贾拍电影,估计他从北那儿也学了点东西),其他的镜头,描写人物,事物都缺乏应有的电影叙述的技巧和语言,电影中每个主要情节之间的联系大部分就是空洞无味的背景和周围环境的描写,比如, 10的小孩唱与他年龄不相仿的港台流行歌曲,搬迁后留下的残墙断壁,小姑娘在半路问路人找工作去当保姆,灰色或者有雾的山峦和江水,最奇妙的,也可以称为最具有先锋电影意识和实验电影感觉的是一个飞碟横空而过,和一个残留下来的破楼如神洲五号火箭一样从残骸中点火升空。电影中如同这样交代事物的场景非常多,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导演要说什么,就是突然莫名其妙地出现个与当时环境内容没有任何联系的场景,让观众大惊,这个是否是个神怪片。比如电影最后,三明准备离开,回首看到一个人空中走钢丝。影片没有留下任何有完整性的结局,如果以走钢丝这个场景为电影结束,在内容的联系上,合理地,可以解释为: 一,三明和像他这样的人在未来,或者可以说一辈子都像走钢丝的那个人一样,岌岌可危。不过这样的设想不太站地住脚,因为电影本身对三明的刻画就比较表面,很难把主角单个人和这个场景联系起来。二,就纵观整个电影,就电影里所展现的整个奉先地区,以及扩大范围联系到由KP所领导的中国社会就像个走刚索的人,整个中国现状和未来一直在跌落的阴影里。
贴这个帖子时候,特意在网上看了看别的评论,来检查一下自己看的《三峡好人》确实是正确版本,没有被特殊处理过,发现网上很多评论赞扬《三》的生活化的平实性,不过在我看来,隐藏在所谓平实性背后的是导演荒诞电影语言表达出的社会批判,而很多人平白无故地被骂了还在赞扬骂的有艺术性.看来不只导演们都疯了,中国电影受众也都疯了. 长。。看的眼晕。。
没看过电影。。不好评价啦。。 电影没看过,但是影评看着真舒服
有空多写点 原帖由 weiss 于 2007-1-5 14:26 发表
电影没看过,但是影评看着真舒服
有空多写点
好啊, 本来一直想写点儿,因为老有事儿压着,等忙完考试就写写. 本来是一个好朋友,远在北美就向我推荐《三峡好人》,说得过奖,描写当代中国重大社会变革,可是后来一听导演的名字,想到他那会儿拍的<小武>,我的期望就没有那么高了.
临看这部电影前,偷偷看看介绍,描写两对人,一个要和,一个要分,故事都发生在三峡工程当地,在这样一个新旧价值观更替的时代,在这么一个新旧观念冲突的地方,应该是有很多要表达的.不论以小见大,或者以大见小,都是很好的题材,结果被这个贾导演糟蹋成这样.电影是大众传媒,批评时事没有什么不对,而且中国有很多要批评的,但是被他用这么一种"无厘头","粗野"的方式来表达,弄的很没有意思.东方人喜欢比较委婉地表达感情,而西方比较直接,结果这个电影就是一个中国的导演,用西方的手段,而且是"没什么技术含量"地推给观众,当然让人疑惑,为什么导演的思维这么混乱.
相比东边的邻居/日本,<shall we dance>,<黄昏清兵卫><冰红茶之恋>等等很多针对当时社会的变革而拍的电影,揭示社会问题的手法就温柔,婉转,艺术的多,而且影片一气呵成,没有一丁点儿缀余的东西,而这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和以提出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非直接劝戒方法也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和积极作用.
反观贾导演的电影,虽然在批评,但是只会加剧社会动荡和不安,不会解决任何社会问题.以前小的时候读贾平凹的<白鹿原>和后来的<废都>,对着<废都>里"...此处删去xxx字"呆呆发愣而被误导,看来姓贾的人都不太适合搞文艺. 新片吗?谁演的?没看过呢 刚看完,感觉不好。他只是表现他所理解的深度,基本观点和你的差不多。。郁闷,中国那么大。人生那么长, 平静快乐的日子相对还是多一些的。他们怎么就只是看到痛苦的一面呢? 三明给自己找了一个目标,妻子解脱了暧昧不清的状况。好的结局,不好的表现手法。 我下了一个300多兆的,
看完,又去下600多兆的。还没有下完。
贾樟柯就是这个风格。用西方人的视野回望国内的现实,除了市场考虑,也许能看到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
至于故事,我觉得不错,在三峡移民的背景下,两个家庭的婚姻故事,一个是妻子不要丈夫了,16年后悔当时年轻不懂事。另一个是丈夫离开妻子,2年不回家,但没有交代原因,猜测和董事长有关。
一个承诺,给我一年时间,挣3万来换回媳妇。另一个就让妻子一个谎言而平静地离开。值得反思。
最出彩的是哪个小孩,他喊出的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让人感动。
但电影没有让我们绝望,一群人去山西挖煤了,冒着生命危险。。。
现实是什么,电影提供了很多元素让我们关注国内的现实。
我到希望贾樟柯继续山西的故事。那里太多的生命不能仅仅以死亡数字的方式出现在CCTV 1中。我也相信贾回去拍的。
市场让黄金甲变成满城尽带黄金甲,但我以为那部片子离奥斯卡还很远。张导没有讲好故事。 有下载连接吗?我也想下来看看。。。。。。。。 其实,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小武, 我觉得拍得还是很不错的, 三峡好人我觉得也不错, 感觉世界拍得挺烂, 没啥意思, 看片子, 我其实不在乎什么手法, 或者角度高深的东西, 关键是看片子能不能让人共鸣, 这点来说, 小武和三峡好人真是比无极, 英雄好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