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金 发表于 2002-10-20 22:34

北京图书最新畅销榜(随时更新)

北京

时代阅读与商业文学经典   文/张 末

  自尼采以来,"虚无"这个词已变得相当时髦,"上帝死了!"也蜕变为一句理直气壮的口号。而在列夫·舍斯托夫看来,尼采为了实现理性的要求而杀死上帝,为了虚无而牺牲上帝,不过是表明了尼采在存在面前的巨大恐怖,有些类似掩耳盗铃。他在《在约伯的天平上》一书中不厌其烦地告诉人们,人信赖上帝,不是证明上帝,上帝根本无需人的证明。那么,今日之日,在约伯的天平上,人类究竟置身于怎样一种状态呢?我们与上帝之间,或者说我们距离理性、神性到底有多远?后工业社会的伦理秩序应该如何保全?以及文明如何实现对世界的救赎?……所有这些追思,显示了当下这个时代依然是奥登所说的"焦虑的时代"。

  而在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生存本身的重要性有时候可能远甚于信赖上帝。一如小说家余华在《活着》中宣布: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正因为如此,九月上旬,当全世界以各自的方式完成对"9·11"的纪念,毋宁说这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在共同的悲剧面前,人类的价值与信心都需要重建,而修复内心的创伤显然是一个漫长的工程……

因为我无法停步等候死神

死神就仁慈地停下来等我

马车上只有我们自己乘坐

还有那不朽的永恒……

  狄金森曾经在一首灰色而坚硬的诗中这样感慨。而《诗经》则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是啊,在通往全球化的道路上,置身于后工业文明无限挤压之下的"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

  与上期排行榜中的《CCTV对话》、《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一样,九月又有两本图书试图做出各自"通俗意义上"的回答:《把信送给加西亚》--作为一篇老掉牙的商业文学经典之作,告诉我们追求卓越意味着"不顾一切",优秀的人会坚持完成使命;而《图穷对话录》则侧重于策划选择和人生设计展望,"新东方"学校的咨询师徐小平以亲身经历的咨询故事,试图向"成长中"的中国青年们传授人生成功的细节与秘密。

  九月,还有两本有趣的书值得阅读。《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全记录》以210个大声叩问,追寻着中华文明史上一桩桩未解之谜,从某种意义上,它证明了历史起源于怀疑,如同哲学起源于惊讶一样。此外,《做一个高效的阅读者》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作为一名出色的培训顾问,贝蒂娜·苏雷在书面交流、高效阅读、记忆技巧、时间管理等方面的独特经验,的确适于我们这些终日浮沉挣扎在信息泡沫中的人借鉴,她事实上不止一次强调了"效率

neher 发表于 2002-10-22 11:35

九金 发表于 2002-10-22 15:29

肯定有,只是没被列为榜首,本文未一一介绍而已。你喜欢读什么小说呢?

neher 发表于 2002-10-24 13:17

九金 发表于 2002-10-24 23:15

我也不大读网上的小说,虽然方便。反倒宁愿千里迢迢托朋友给带书来。一本闲书就一杯清茶,不亚于一顿精神圣餐。

neher 发表于 2002-10-26 16:42

九金 发表于 2002-10-28 23:04

数字时代的人文关怀   文/鲁先圣

  在最近的出版物中,有一类书籍让我们耳目一新,就是那些卓有建树的企业家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所著的书。这一类书籍,没有学院派经济学家那样晦涩的理论和说教,而是充满了睿智的思考和温情的人文关怀。它让读者在人文情感的氛围里阅读,不仅仅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使读者在不经意间就走进了它的深处。

  我最近读到的《鲜活思维》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人施振荣。施振荣是台湾信息业的主要领导者,是新一代亚洲杰出企业家的代表。他认为,社会在走向富裕之后,传统的价值观一再被颠覆,许多人忙于追求心中的物质渴望,更多人淹没在了大量的媒体信息浪潮之中,每一天等着别人告诉他们,什么是生活的意义和目标。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如何在众说纷纭的世界里找到自己依归的方向?

  在施振荣先生看来,在这个数字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有鲜活的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不受传统思考所困,符合现世社会所需,寻求突破且事半功倍的思考模式。

  施振荣在他的《鲜活思维》中探讨了时代变迁、人生意义、职业生涯规划、社会风气,以及如何开创自我人生、追求企业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等问题。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从时代观、人生观、职业观、成功观、企业观、社会观及竞争观谈鲜活思维的意义。

  鲜活的时代观强调未来是一个无形胜有形的信息时代,以智能为基础的无形物质,如软件、专利、艺术,将以数字移动的方式复制和传递,其创造的价值和速度,决不是以原子组合而成的有形物质所能相比。鲜活的人生观以享受人生为目的。因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就是提高生活的舒适和享受,如何持续享受,就看我们如何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鲜活的职业观提出模组化的生涯规划。在分工整合的现代职业中,不再是争夺个人英雄色彩的表现,而是将自己的专长融入到团队之中。鲜活的成功观鼓励大家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如同一个企业的老板,看清自我的才能与抉择,勇于担当责任与后果,乐于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能够美梦成真。鲜活的企业观,试图描绘的是看不见的企业本质。一个企业是否能够经得住一波接一波新兴科技的挑战,能否持续经营,不在于是否有宽广的大船,而在于有没有足够的斗志与毅力去迎接困难、克服困难。鲜活的社会观,指明这是一个有史以来物资最充裕的社会,也是一个价值最多元的社会,过去的行为准则与思考模式和现代社会已经无法吻合,心境在环境的转换中发生了巨大的落差,因而产生了乱的感觉,产生了茫然的感觉。因此应该重建心灵,以正确的观念面对新的社会现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施振荣先生把他的这本《鲜活思维》看成是数字时代的人文关怀,恰如其分。尽管他在海峡的对岸,但是他对企业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对我们同样有着启迪和警醒的意义。

九金 发表于 2002-11-7 13:36

以别人的格调看我们的生活  搜客/鲁先圣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是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近年创作的、一本被称为精确而刺疼人的社会等级指南的书。

  这本书刚刚在美国出版流行的时候,近乎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舆论认为它不仅缔造了一个出版时尚,而且成全了一个文化事件。而我们的《时尚杂志》则认为本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看看别人的生活状态和群体特征,也许我们能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想想生活趣味的多种可能。而《文汇报》则认为正如人们曾经谈论"媚俗""品位"一样,因为这本书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开始流行一个词语--格调。

  我在不久前注意到这本书,我读它的原因,不是基于媒体的介绍和炒作,而是对它所提出的命题,所讨论的问题很感兴趣。这本书从10个不同的角度把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几乎剖析得淋漓尽致。作者认为,在美国,人们忌讳谈论社会等级,不仅因为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社会非常平等,而且他们厌恶任何造成等级的因素,事实上这种敏感恰恰说明了社会等级存在的严酷事实。作者列举了许多有趣的事实来证明这一话题的敏感。

  在美国一般人认为只有两种等级,富人和穷人。而在作者的眼中,美国的社会阶层应该分为九种:看不见的顶层、上层阶级、中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赤贫阶级、看不见的底层。在保罗·福塞尔看来,人的相貌、身高、胖瘦、衣着都是社会等级的特征,比如微笑,贫民妇女的微笑要比中上层阶级妇女更频繁,嘴也咧得更大。理由是,一方面她们喜欢炫耀自己完美的假牙,另一方面她们沉浸在那种忙于告诉别人"我今天很快乐"的带有防范心理的文化中。房子使你所处的社会等级一目了然,消费选择、休闲方式和室内摆设更是社会地位的陷阱。

  作者还讨论了美国的大学,因为大学在美国是对人的社会地位影响最大的颁发荣誉的机构。换句话说,美国的大学主管人们精神生活的等级。它高高在上,等着人们匍匐着爬近来顶礼膜拜,然后根据人们的表现施以恩宠和荣誉。

  一个人怎么说话,说什么话,当然毫无例外地显示等级和品位。作者认为这不在于说的话是否粗俗和文雅,而更多地在于使用哪些语汇,这些语汇的社会根源和生活内容是什么。他同时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多数人拼命往上爬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在往下沉沦。作者特别提醒我们的是,当代社会给有知识有创造性的人,提供了另一个等级,如果他们不想在社会的夹缝中随波逐流,他们就是新的等级--另类。这一类人富于创造性,独立不羁,自己摆脱自己的命运,不受既定的社会等级的束缚和羁绊。另类是富于创造又热爱自由的人们最后的出路。

  这部书虽是一个美国作家对美国社会的剖析,但是读完以后,我依稀觉得我们在里面完全能够找到我们自己

井上靖:敦煌 发表于 2002-11-8 13:11

《格调》我觉得过时了一点,不太适合用于现代社会现象的解释。《山居岁月》《一只狗的生活意见》也可以将就着看看吧

九金 发表于 2002-11-18 13:39

秋天的风景   文/张 末

  温柔细节、成功励志和神秘探幽--这三位一体的灵魂拱环,支撑起了十月北京的书市风景。

  《你今天心情不好吗?》是一本图文搭配、阐述"关怀"的畅销书。动物世界中的阿猫阿狗们在布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细腻幽默的笔触下,纷纷展现了美好生动的一面,它们的喜怒哀乐和举手投足,无不印证了人--作为无毛两足动物的某些根性。我不爽的时候,这本书帮助我原谅了这个世界,并奇怪地想起斯蒂芬·里柯克教授开过的一句玩笑:"我越观察人类,就越爱我的狗。"而另一本极富煽情的畅销书《菊花香》,主题与未来有关,与死亡有关,与爱有关,与母亲有关,那些伤感而美丽的人生细节会让温情主义者的泪水白白流干……

  18世纪,卢梭曾经扬言道,在技术主义和商业迷信的逐步扩张中,"我们的灵魂已经堕落到的程度与我们的艺术和科学趋于完美成正比"。19世纪英国作家威廉·莫里斯则表示:"除了希望制造美的东西以外,我一生中的主要激情是对现代文明的憎恨……"20世纪显然是人类现代化进程最为迅猛的100年。那么,进入21世纪,未来人们又如何在"文明的伤心处"确立个体人的独立性呢?刘小枫说:"人应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自由来进行一场革命,最关紧要的就是人要拼出自己的全力去找到自己的中心。"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商业文学经典之作《把信送给加西亚》,还是宣称以"阅读革命"来应对信息时代的《做一个高效的阅读者》,抑或历来备受争议但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家训》,等等,这一类成功励志著作的"洛阳纸贵"都强烈表达了"人必须使自己高于自己"的特性。

  这种特性,有时候会在人类证明自己的过程中表现为某种虚荣。西方人一直认为,中国是追求虚荣最好的地方。但追求虚荣显然不是一件坏事,虚荣使人进步,虚荣使用得当,就变成了光荣。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温情脉脉的中国人为了提升自我价值获得自我定位,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将无限追思的目光投向古今中外:柏拉图的《理想国》究竟藏着多少古老庄重的魅惑--值得人千年之后仍望穿秋水?文化的巴黎和革命的巴黎究竟蕴涵着多少浪漫深刻的传奇--值得人《带一本书去巴黎》漫游苦吟?《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全记录》--到底记录了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秘密?《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我们到底在过什么关以及怎样过关?

  追思通常使人忧郁,忧郁使人深刻,而深刻使人安静。寂寥的十月,万树千山,时日荒寒。我不能不提到《历代笔记小说精华》四卷,它囊括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清的笔记小说精粹,正所谓"世好奇怪,古今同情",这些古老简约的文字,几乎讲尽了中国人的故事和中国人的民族性,其中不乏惊世骇俗的幻想和传奇,也不乏坚定不移的处世原则和智慧,犹如火把照亮天空,道路穿透田野,温情主义者们有幸在老山羊阴晴不定的脸上看见了世界的静远……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图书最新畅销榜(随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