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仔 发表于 2007-5-2 23:09

汤包 ;) ;) ;)

chocolate 发表于 2007-5-2 23:28

回复 #91 葡萄仔 的帖子

锅包肉

字数不够

葡萄仔 发表于 2007-5-3 08:14

原帖由 chocolate 于 2007-5-2 23:28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锅包肉

字数不够

接错了,你要接·“包”字同音的。。。$汗$

葡萄仔 发表于 2007-5-3 10:21

紫菜鸡肉卷 :D

betty_foot 发表于 2007-5-3 10:41

卷饼筒:D
有关卷饼筒的来历,说法很多,像有一些人就认为卷
饼筒的制作方法来自于活佛济公的指点。卷饼筒在天台县很普遍,几乎每个节日都要做
。如除夕、元宵、二月二、清明、中秋等。而奇怪的是,走出天台县,就没有这种习俗
了。近年来,也有很多天台人出外卖卷饼筒,生意不错,这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致富门
路。
天台卷饼筒为长条状,一般长三、四十公分,宽三、四公分,高二、三公分,里面是里
菜,外面是粉皮。要制作卷饼筒,一般需要花三、四小时的时间。其制作步骤一般分为
五步,分别为:一、准备阶段,二、炒里菜,三、糊皮,四、起筒;五、烙筒。分别介
绍如下:
一、    准备阶段
卷饼筒的制作过程比较繁杂,准备的东西要比较多。平底锅,各种各样的里菜,面粉,
油等。一般需要提前把粉调好,把各种里菜,如猪肉,猪肝,鸡蛋,芋头及其他一些素
菜洗干净,切好,切菜时,不宜切的过大。
二、    炒里菜
准备工作就绪以后,就要开始抄里菜了。所谓炒里菜也就是炒菜。要求与平时家里炒菜
一样。但像猪肉,猪肝之类的,需整块地放在高压锅里蒸熟,然后切成长条薄片,放在
盆子里;其他如芋头,芹菜,萝卜、地瓜等,可以一样一样炒,也可以全放在一起炒成
"大杂脍",熟后装盘,还要汤粉丝,粉丝要选中等份粗细的,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另外如鸡蛋片,春笋,菜干之类,只要喜欢,都可炒起来作为里菜,着部分自由度比较
大,可随各人喜欢,只是不能有太多汤。
三、糊皮
炒了一桌的菜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糊皮。卷饼筒皮采用上等面粉,加凉水搅匀,放置
一段时间,至部分发酵,着也是为什么必须提前调粉的的原因。糊皮前,加少许食用油
于粉中。调匀,目的是增加润滑程度,使在糊皮时粉不粘在平底锅上。换上平底锅,调
好粉,糊皮就可以开始了。具体做法为:用手指取一手掌粉,在平底锅上糊成圆形或椭
圆形的粉皮,糊完后把多余的粉拿回,待粉皮熟后,拿起放到一边,然后重复。注意,
粉皮不宜过薄,太薄了会导致起筒时的破皮。一般来说厚点不会导致破皮,而且口感也
好得多。
四、起筒
到这一步,可以说是已经有一大半的工作量完成了。起筒方法为:拿一张粉皮,平铺在
桌上,然后用筷子夹取里菜,一般还讲究顺序,先平铺一行猪肉(最好是肥瘦肉相间)
,再放一行猪肝,鸡蛋片,然后继续放上一行粉丝,杂脍等,注意,每样菜不宜放太多
。然后用粉皮把里菜裹起来,还把粉皮两头折叠进去,使四周密封。裹的时候不宜太用
力,裹得稍微宽松一点,以便烙筒时容易受热。
五、烙筒
可以说,起筒之后就已经完成可卷饼筒的制作。烙筒只是在食用之前为把卷饼筒加热而
采用的方法。把卷饼筒放在平底锅上洒少许食用油,使粉皮变得松脆。不宜用大火烙,
因为容易焦皮。15分钟或20分钟过后,金黄香脆的卷饼筒就可以食用了。吃时,可以放
在盘子中用筷子夹送,或可以直接用手拿,在这样的美食面前,用手拿实在也无伤大雅

汽车箩箩 发表于 2007-5-3 12:31

筒骨萝卜煲 $汗$

葡萄仔 发表于 2007-5-3 12:54

爆腰花。。。。

汽车箩箩 发表于 2007-5-3 12:59

花生焖猪手 $汗$

汽车箩箩 发表于 2007-5-3 13:01

手撕鸡  $汗$

汽车箩箩 发表于 2007-5-3 13:03

鸡丝凉米线 
好想念啊 :(  :(  :(

葡萄仔 发表于 2007-5-3 13:43

鮮魚煎餅

猪哼哼 发表于 2007-5-3 13:50

原帖由 葡萄仔 于 2007-5-3 13:43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鮮魚煎餅

冰糖燕窝$汗$

betty_foot 发表于 2007-5-3 14:46

窝窝头---现在是风味小吃$考虑$
算不?

查到了一些:

窝头
用玉米面、高粱面或其他杂粮面做的食物,略作圆锥形,底部有窝儿,也叫窝窝头。窝头起源的历史是不可考了,但我们知道至少在明朝已经有这个名称,即是去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复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照这样说,爱窝窝由于御爱窝窝的缩称,那末可见窝窝头的名称在明朝那时候已经有了。

北方杂粮以玉米为主,玉米粉称为棒子面,亦称杂和面。因为俗称玉米为棒子,故 得此名。南方人不懂,故有误解。从前的小说上,说穷苦妇女流着眼泪,把棒子面一根 根往嘴里送。玉米面中掺和豆面在内,故称杂和,其实这如三七比例的掺入,就特别显 得香甜,所以不算是什么粗粮,不过做成窝窝头,乃有似黑面包,普通当作穷人的食粮 罢了。南方如浙东台州等处,老百姓也通常吃玉米面,却称作六谷糊。光绪丁酉年距今 刚刚一周甲,我住在杭州,一个姓宋的保姆是台州人,经常带来吃,里边加上白薯,小 时候倒觉得是很好吃的。普通做了饼来吃,便是所谓窝窝头,乃是做成圆锥形,而空其 中,有拳头那么大,因为底下是个窝,故得是名。老百姓吃这东西,大概起源很早,历 史上找不着纪录,当起于有玉米的时候了。本来这些事用不着努力去找它的缘起,现在 不过如找到一点纪录,知道有什么时代,已经有过,那也未始不是很有意思的事吧。 窝窝头起源的历史是不可考了,但我们知道至少在明朝已经有这个名称,即是去今 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 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 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 复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 已”。照这样说,爱窝窝由于御爱窝窝的缩称,那末可见窝窝头的名称在明朝那时候已 经有了。这也就是说,农民用玉米面做这种食品,用这个名称,也已经很久了。

天下事无独有偶,窝窝头的故事还有下文。北海公园有一家饭馆名叫“仿膳”,是 仿御膳房的做法的意思。他们的有名食品里边,便有一种“小窝窝头”,据说是从前做 来“供御”的,用栗子粉和入,现在则只以黄豆玉米粉加糖而已。所以北京市面上除真 正窝窝头以外,还有两种爱窝窝与小窝窝头,留下一点历史的痕迹。“窝窝头”极是微 小的东西,但不料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历史,可见在有些吃食东西上如加以考究,也一 定有许多事情可以发现的。

[ 本帖最后由 betty_foot 于 2007-5-3 15:16 编辑 ]

betty_foot 发表于 2007-5-3 14:56

一点点提议:如果不仅说菜名再加上做法或者典故会更好的!$支持$

aotubmw 发表于 2007-5-3 22:01

头发菜烧肉:D :D :D

kiwi-rr 发表于 2007-5-3 22:22

肉末茄子 $考虑$ $考虑$

Monya 发表于 2007-5-3 22:31

孜然羊肉;)

支持mm的建议,把做法也写上啦。
【特点】:
质地软嫩,鲜辣咸香,孜然味浓。

【原料】
羊肉300克,孜然15克,笋片50克,油1500克(约耗75克),料酒20克,盐1克,白糖15克,鸡蛋30克,味精7克,辣糊30克,水淀粉50克,香油10克,汤、面各少许。

【制作过程】
1、羊肉切片放碗里,加鸡蛋、淀粉、面,抓匀糊。
2、勺坐油,待油五成熟,下肉片划开后,放笋片,一起倒出。原勺留油,加辣糊、盐、糖、味精、料酒、孜然、汤、倒入肉片、笋,颠勺,拢点芡,淋香油,出勺即成。

cocowind 发表于 2007-5-4 06:38

肉夹馍



      得名古汉语"肉夹于馍",肉叫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肥瘦适度的鲜猪肉,用凉水洗于净,切成 1-2公斤的长条,放入陈年老汤锅内,加入适量的凉水、食盐、料洒、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余种调味品(用粗布袋装),压上铁算子,先用大火烧开,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保持汤锅小开,煮约2小时后改用微火焖3-4小时,此时肉已完全酥烂,即可捞出拆去骨头,放在大瓷盘内。吃时切腊汁向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剂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betty_foot 发表于 2007-5-4 09:09

原帖由 cocowind 于 2007-5-4 06:38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肉夹馍



      得名古汉语"肉夹于馍",肉叫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 ...

好想念西安的肉夹馍啊!:(

接着:
魔芋烧鸭

  主料:嫩肥鸭,水魔芋,青蒜苗段,绍酒。

  辅料:川盐,酱油,味精,郫县豆瓣,蒜片,湿淀粉,花椒,肉汤,猪化油。

  制作:

  1)将净鸭去鸭头,颈,翅尖,脚掌,剔去大骨,斩成条;

  2)水魔芋切成条,放沸水锅内氽两次,去掉石灰味,再漂在温水内;

  3)炒锅置旺火上,下猪化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鸭条煸炒至浅黄色起锅;

  4)再将锅洗净加入肉汤烧沸,捞出花椒和豆瓣渣,放入鸭条,魔芋条,姜,蒜,绍酒,川盐,酱油烧至汁浓鸭软;

  5)魔芋入味时,加入青蒜苗,味精;

  6)最后用温淀粉勾薄芡起锅。

  特点:色红亮、鸭肉肥酥、咸辣。

或者墨鱼排骨汤
主 料:

  大豆芽菜约350克,墨鱼约80克,排骨约250克,姜2片,盐少许。  

  做 法:

  1、 大豆芽菜切去根,洗净,沥干,用烧热白镬炒干水分


  2、 排骨洗净,斩件,氽水沥干。

  3、 墨鱼用温水洗净,浸20分钟。

  4、 烧滚水6杯,将全部材料放入,旺火滚10分钟,改文火煲1小时,加盐调味便成。  

  备 注:

  大豆芽菜比较寒凉,因此放入姜同煲,一方面可以驱寒,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汤的美味。
http://city.sz.net.cn/images/2005-07/20/xin_10070220145689461345.jpg

[ 本帖最后由 betty_foot 于 2007-5-4 09:13 编辑 ]

niemand 发表于 2007-5-4 11:22

鸭血粉丝汤

【基本材料】
〖主料〗:切成小块或(条)的鸭血(有时也用猪血代替)和粉丝
〖辅料〗:油果子、葱姜丝、虾米、香菜、鸭内脏(包括鸭胗、鸭肠、鸭肝等等)
〖调料/腌料〗:精盐、味精、鸡精、香油(或辣油)各适量。
【制作过程】
(1) 烧开一锅水,倒入一大勺味精、盐、智强鸡精,把香菜放入沸腾的热水中烫一下,切好熟鸭肠、鸭肝备用。

(2) 把汤煮好,把鸭血切成条,油果子切成三角,放进汤里煮。

(3) 过一两分钟,把鸭血捞出来,再过一会儿,等油果子烧熟了,把火关到最小,把鸭血放进去,让它们慢慢炖,保持温度不下降。

(4) 把粉丝放入烫粉丝的勺里,在汤里烫一两分钟,倒进碗里。

(5) 再捞出适量的鸭血和油果子放进碗,把切好的熟鸭肠、鸭肝放在粉丝上,夹几根香菜,挖勺辣油,用筷子搅一下,一碗色香味美的鸭血粉丝汤就做好了。
【备注说明】
备注:鸭血粉丝汤是南京的一种小吃,在当地非常著名。

汽车箩箩 发表于 2007-5-4 11:38

鸭血汤
南京有一个非常特色的小吃:"鸭血粉丝汤"。远道而来的游客都知道要吃了"鸭血粉丝汤"才      是吃过南京了.南京是著名的鸭都,南京人自然是十分爱吃鸭子的,不仅鸭肉,连鸭内脏,鸭血都能做出 一番文章来。更有人形容南京人吃鸭吃的是登峰造极。
鸭血汤 配料很丰富:鸭血、粉丝、鸭肝、鸭肠、香菜、榨菜末、辣酱。
鸭血,粉嫩爽滑,饱含汤汁
粉丝,细白纯净,柔韧筋斗
鸭肠,脆嫩不绵,清淡不腻
鸭肝,细腻丰润,入味醇厚
汤汁,鲜浓香郁,烫口暖胃

汽车箩箩 发表于 2007-5-4 11:40

呵呵,我挂在回复上没看到你先发了!$汗$

niemand 发表于 2007-5-4 14:10

原帖由 汽车箩箩 于 2007-5-4 11:40 发表 http://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我挂在回复上没看到你先发了!$汗$
:D :D

葡萄仔 发表于 2007-5-4 14:38

原帖由 汽车箩箩 于 2007-5-4 11:40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我挂在回复上没看到你先发了!$汗$
$支持$
两位厉害 :cool:

猪哼哼 发表于 2007-5-6 12:35

汤爆双脆
【菜名】 汤爆双脆

【所属菜系】 鲁菜

【特点】 质地脆嫩,汤清质淡,味道香醇。

【原料】   

猪肚头150克、鸡肮100克。 葱椒15克、绍酒15克、香菜末适量、酱油10克、精盐3克、味精1克。

【制作过程】   

肚头、鸡肮头用刀切开,剥去外皮,在清水中洗净,去掉里面的筋杂、外面刻十字花刀(深为肚厚的2/3),清水洗净放入另一碗内备用。汤锅内放入清水,置旺火上烧至八成热时,先放鸡肫后放肚头末,立即捞出放入汤碗内,加葱椒、绍酒拌匀,撒入香菜末、胡椒粉。炒锅内放入清汤、酱油、精盐、葱椒、绍酒置火上加热烧沸;打去浮沫,加味精浇入汤碗内,迅速上桌,落桌后将主料推入汤内即成

zarazjy 发表于 2007-5-6 13:59

脆脆菜饼

脆脆菜饼
主料:洋葱 胡萝卜 四季豆
辅料:鸡蛋 小麦粉 淀粉 葡萄糖 调味料
特点:酥软适口,营养均衡。
有很多的鲜蔬,混合着味道鲜美的海鲜,脆软甘美。圆形的饼身,金黄中透出粉粉绿绿的健康色彩,为你提供丰富的维生素A、B2、C和蛋白质,营养、口味和外观一样的充满荡漾在田野乡间的阳光。
http://www.siaoe.com/3Dfastfood/menu/images/food/a-4.jpg

Monya 发表于 2007-5-6 14:02

脆炸鲜奶

   主料: 鲜牛奶

  调料:生粉、白糖、面粉、发酵粉、黄油、吉士粉、橄榄油

  操作:

  1、将鲜牛奶、生粉、吉士粉倒在碗里搅拌均匀;

  2、锅入黄油,化开后加入水和白糖搅拌,倒入牛奶液,不停搅拌成糊;

  3、倒在平盘中淋上橄榄油,放入冰箱冷却变硬,取出后切块;

  4、面粉加水、发酵粉、生粉拌匀,调成炸牛奶用的脆浆;

  5、锅入油烧至六成热,将切好的冰奶糕滚上脆浆,放入锅里炸至金黄色即可

Monya 发表于 2007-5-6 14:06

$郁闷$ $郁闷$

哎呀,有人抢先啦,吼吼

汽车箩箩 发表于 2007-5-6 15:07

奶汤蒲菜 :)

蒲菜是济南的特产,它是香蒲的嫩根,色白脆嫩,入馔极佳。《济南快览》说:“大明湖之蒲菜,其形似茭白,其味似笋,遍植湖中,为北方数省植物菜类之珍品。”评价实在是再高不过了。用奶汤和蒲菜烹制成肴馔,脆嫩鲜香倍增,入口清淡味美,素有“济南汤菜之冠”的美誉。“奶汤蒲菜”早在明清时期便极有名气,至今盛名犹存,来济南一游的人,无不慕名品尝。“奶汤蒲菜”是济南风味菜。济南风味菜更注重使用高汤调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用“清汤”和“奶汤”调味,故而“清汤燕菜”、“清汤银耳”、“奶汤鱼翅”、“奶汤桂鱼”、“奶汤蒲菜”、“清汤蝴蝶海参”等都成为享誉已久的鲁菜名品。

    汤料入馔佐味,历史相当长久。公元6世纪山东高阳太守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在谈到山东民间烹饪技艺时就有以下文字:“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其实,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清汤”和“奶汤”的前身。经过许多年烹饪技艺的发展,当地厨师们总结出来一套选取肥鸡、肥鸭和猪骨一起煮汤的工艺,并且适当地加入鸡肉泥,吸收汤里所有的杂质,于是便有了“清汤”。厨师们在“清汤”里再放入骨头一起煮,使骨髓溶入汤里,于是就成了色泽乳白、鲜香味浓的“奶汤”。

“蒲菜烧肉”也是一道济南风味菜。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家乡菜味》,既历数济南风味美食,寄怀乡忆旧的无限思绪,让人读来犹如诗一般情深意切。文中说“大明湖里,荷花中间,有不少蒲菜,挺着嫩绿的身子,逛过大明湖的游客,往往到岸上的一家饭馆里去吃饭。馆子不大,但有一样菜颇有名,这就是蒲菜炒肉……写到家乡的菜,心里另有一种情味,我的心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奶汤蒲菜的制作方法:

主料:蒲菜250克,奶汤750克。

辅料:薹菜花、水发冬菇、葱油各50克,熟火腿25克。

调料:绍酒、味精、姜汁、精盐及花椒少许。

制作:

1、蒲菜剥去老皮,切去后梢,薹菜花去皮均切成3厘米长、1厘米宽、O.2厘米厚的象眼片。

2、火腿切成象眼片,葱切成段。

3、锅内加清水,烧至八成热,将蒲菜、薹菜花、冬菇放入稍烫,捞出控净水。

4、炒锅上微火,放入葱油,烧至三成热,加入奶汤,烧开后下蒲菜、薹菜花、冬菇、精盐和姜汁,烧滚后加味精、花椒、绍酒,盛入汤碗内,撒上火腿片即成

[ 本帖最后由 汽车箩箩 于 2007-5-6 15:09 编辑 ]

zarazjy 发表于 2007-5-6 20:23

原帖由 Monya 于 2007-5-6 14:06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郁闷$ $郁闷$

哎呀,有人抢先啦,吼吼
不好意思啦~~$汗$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饮食版灌水贴]菜名接龙游戏进行中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