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_tint 发表于 2007-5-19 22:25

转一个评论:

日本最有名的电视台NHK,大概相当于中国的CCTV这样的影响力的电视台吧,前些天做了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叫做《激流中国》。目前才出了前两集,我也是因为好奇才下下来看的 ,一口气看完,中间都没有休息。看过了以后脑子里就好几种声音在不停地叫唤,感觉非常复杂,不知用“百感交集”这个词语可以形容不?因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不管怎样,思索颇多。

首先,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媒体胆子真够大的。不知是日本有钱财大气粗还是怎么的,总之他们不怕中国政府的影响。前一阵子看CCTV拍的《岩松看日本》,感觉都是在写日本好的方面居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对日本影响力大的一些名人,甚至是动漫、时尚和吃喝玩乐的一些东西,而对于日本的社会问题几乎提都没有提。我觉得并不是没有看到,而是不敢提。因为白岩松去采访是就曾经说过压力非常大,要注意措词,要注意方式,注意这注意那的,很多东西很有可能就因为可能会引起外交上的麻烦而被制止了。比方在涩谷地区的年轻女孩的援助交际等等,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曾忧心忡忡地提到过,说作为父亲他不可能不为这些感到沉重,说他在做节目时的翻译(应该是一位日本人)的女儿21岁了,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她也非常紧张,对这些问题非常担心。然而在节目中提都没有提。而对于日本的历史观,也只是采访了一些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日本的知识分子中左翼还是占多数的,而政界右翼保守派占优势,这些大家都知道的,感觉就像是如同炒冷饭一般无滋无味。

反观NHK,他们就敢于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甚至可以报道很多平时中国的媒体都不敢报道的社会的阴暗面:比如社会的贫富差距,比如妇女拐卖问题,还有城市建设中征地赔偿问题和中国记者在报道的过程当中受到上级压力限制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也都是公开的秘密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一个日本媒体公布出去,其实也是让日本人看了笑话去了。如果你自己公开了,那是勇气可嘉。本来中国一个这么大的国家,而且现在发展的速度又那么快,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是绝对避免不了的。而问题出现了,该怎么办?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该疏还是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气度。社会问题多其实没有什么好丢人的,人家日本的社会问题也多了去了。关起门来不原意承认这才丢人。与其让别人看笑话,还不如自己先消化消化。为什么日本的媒体就敢于报道这些阴暗面而中国的媒体就不敢呢?要说日本没有文化管制那是不可能的,2001年NHK做的一个关于二战的节目叫《如何审判战争》就因为日本政府的压力而被迫删节。但即使这样,日本关于这些的报道从来没有停止过。像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日本演员矢野浩二,他总是在中国演“鬼子”。日本右翼对他恨得牙痒痒,然而NHK照样做关于他的专题节目进行报道,而且对他是持肯定态度的。中国对于日本的报道永远只停留在参拜靖国神社上,而对于自己国内的报道多是取得什么成就之类的。而日本人自己制作的电视剧中,对于日本的阴暗面涉及的却很多。什么援助交际啦,少女妈妈啦,校园里的暴力事件啦,也许你看了很多日剧之后对日本的感觉非常坏,可是这恰恰是他们高明的地方。看得到自己的伤疤又揭得了别人的伤疤,于是即不会感到心里不平衡又能快速地成长起来。这个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吗?



以上是我对这个纪录片的第一个感想,基本上是好的方面,觉得日本厉害的地方。当然这个片子里也有我所不认同的,这个就下次继续说。个人觉得这个片子值得一看,当然态度偏激者请勿看,否则心里一定有气(待续)




我不得不说的是,NHK的纪录片是对中国政治更关注一些,离中国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其实还是远的。日本的媒体似乎特别喜欢中国的农民工问题,今年两会期间CCTV采访NHK的记者说最想问代表们什么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就是农民工问题。然而那时NHK的记者专门去天津采访后得到的答案是农民工的生活情况有所好转,而同样是NHK,时间隔了仅一两个月得到的答案却完全相反了。《激流中国》中说农民工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的新富阶层相比越差越大了,中国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如此大的报道差距让我很是震惊,NHK的这个纪录片跳过了中国的大多数平民这个中间阶层,把中国最富有的亿万富翁和最贫穷的农民工拿来对比了,而这两个人群,在中国的老百姓中都不是最普遍的,不是吗?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所熟知的生活环境就和那些富翁以及那些穷人都差得很远。我家买不起名车住不起别墅,但也不至于吃不上饭买不起衣服。而我身边的人也都是这样的居多。不管是在我的家乡温州还是在我大学所在的四川,即使是这两个相差千万里的一个东部一个西部的地方,情况其实都差不多的。我的同学当中也有很富的,但是也富不到纪录片中那个老板那样,充其量也就多买几件衣服,多买一点化妆品而已。我的同学中也有穷的,但也只不过衣服不买名牌的,吃饭时别人买3块7的套餐他就买2块6的,仅此而已。而我的大学是统招的公费本科,同学也来自天南海北,并不是一个地方的小圈子。没见过谁整天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到处跑吧?也没有谁饿上几天吃不上饭吧?真正的穷人和富人其实都是少数,大部分人也就是个小康。像我吧,偶尔也买件耐克,可你要让我天天买我也肯定吃不消。家里虽然买不起别墅,可是爸妈辛苦上一二十年后还是在我上小学时搬进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个人感觉我家条件还是蛮不错的,可是我也是能做公交就不打的,也一年吃不到几次麦当劳。这样的生活算富裕吗?我想在中国,大多数人都过着这样不穷也不富的小日子吧?而事实上农民工和普通居民的收入是缩小的,但和那些巨富可能差距真的扩大了。可是NHK竟然把这个群体完全忽略了,感觉中国就是个巨富加赤贫的怪胎一样,这实在不合理。

而且,不得不提的是,这个纪录片与其说是说出中国的矛盾,不如说就是处处透露中国政治阴暗的潜台词。感觉上它除了揭中国的短之外就连一点好的方面都没有提了。比如写中国的富裕阶层的时候,语气里总是有意无意地透露着一种信息,中国的社会新富无不跟权力挂上钩。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片子里描写的两个富人都刻意写了他们的背景,不是和当官的很熟就是直接是官宦子弟。感觉中国的富翁其实都是官商勾结一样。其实不然,中国人讲究人情,熟人好办事,这是真的。但并不表示农民就永远富不起来。别的不说,温州的几个有名的老板,王振韬、南存辉等等,哪个是生在官宦之家的?小的时候还不是都穷?人家都靠摆地摊做起,还不是都成为大老板了?而那个纪录片透出来的意思是只有当官的有人脉关系的才富的起来,农民就得穷一辈子。这点我是极不认同。我爷爷也是种田的,我爸照样当公务员。只要有本事,哪个混不出个人样来?要说中国是矛盾体,这不假。中国太大也太复杂,并不可能完全说得清楚。然而每个国家的执政党为了国家的利益,都会采取一些政治手段。就算***问题再多,它带领中国发展起来这是事实。要不然日本能这么关注中国?要说政治问题,日本的政治问题毛病多了。我们常提起的那一部分要警惕的右翼势力还不是政治问题?我有的时候想,作为日本的主流媒体NHK,它对中国的评论会对日本国内造成多大的影响力啊!如果它只能片面地报道中国,那么对日本国内的误导也是重大的。既然是矛盾,就该有好有坏,感觉NHK的报道始终有些片面,让我很是不解。不知道别的节目怎样,但愿只是我多心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纪录片的第二个感想,是我觉得这个片子里我所不认同的地方。个人觉得这个片子值得一看,当然态度偏激者请勿看,否则心里一定有气(完)

当时明月在 发表于 2007-5-19 23:15

正想看,这个,谢谢了$握手$

Pollyanna0707 发表于 2007-5-20 07:50

Thanx LZ!$送花$

酸溜溜 发表于 2007-5-20 08:32

这部片子我也看了,觉得拍得太片面了,那个富豪李晓华,我再网上搜索过,是个有名的慈善家,而且他没有任何背景,靠自己艰苦不懈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成就,这些在影片里并没有提及,只是一味的强调贫富差距。

tin_tint 发表于 2007-5-20 09:53

附加:李晓华简历

附加:李晓华简历



性  别: 男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51年1月

学  历: 大学

专  业:

毕业院校:

行  业: 房地产业
李晓华出生在北京一个工人家庭,出生贫寒的他童年是在苦涩和贫穷中度过的。

  1969年初中毕业后,年仅18岁的李晓华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的茫茫荒原上,他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北大荒的8年中,他喂过猪,伐过木,开过荒,播过种,吃了许多苦,磨难炼就了他刚强勤奋的性格,也为他后来能关心他人疾苦、热心扶贫事业奠定了人格基础。

  1978年他从边疆返回北京,先待业,后来做临时工。

  1983年开始个体经商。靠在北戴河卖饮料掘得第一桶金。

  1985年去日本边学习边打工,同年取得了赵章光教授发明的“101”毛发再生精的海外代理权,通过他成功的策划、包装和炒作,刹那间, “101”即成了风靡日本的“魔水”,10美元一瓶的“101”在日本卖到100美元。“101”不仅为李晓华挣出了上亿元资产,标志着他有能力走进国际市场。

  1988年底,在香港创立了“华达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并出任董事局主席。

  1989年香港房价大跌。他却说服公司的各位董事,审时度势,倾囊收购。结果时间过了不到半年,中国政局稳定,香港房地产直线攀升。李晓华适时抛出,又赚了满盘。

  1990年他把投资重点转向国内,先后在北京、天津、吉林、山东、安徽、黑龙江、云南等地投资兴办实业。
经营项目包括:房地产、医药保健品、机械制造、高科技电脑、旅游度假、家用电器等。

  1996年3月1日,北京中国大饭店的大宴会厅里灯火通明,“李晓华星”命名典礼纪念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1996年9月11日,李晓华应美国前总统布什的邀请,在他的人经济顾问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先生的陪同下,前往美国进行友好访问。

  1996年9月14日下午,克林顿亲切地会见了李晓华,并用力地握着李晓华的手热情地说:“听说你过去很贫穷,通过努力变得很富裕了,您是中国很成功的商人”。

  1997年1月中旬,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李晓华再次飞往美国,参加克林顿总统连任的就职演说,并被安排在贵宾席就坐。

  李晓华先生积极支持祖国的教育、体育、科技和社会公益事业。

  1990年他积极赞助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捐献100万元。他先后在祖国许多地区为希望工程捐款,兴建希望学校;

  他设立十多项“大学、中学、小学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奖教、奖学基金”,以奖励教育战线的优秀师生;

  1991年为赈济华东水灾和云南地震灾区的人民,他慷慨捐款,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1992年为希望工程捐款200万元;

  1994年捐资100万元扩建长春体育场;他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建工厂和敬老院、为支持各类体育比赛和大型综合活动提拱资金和车辆;

  1995年向黑龙江教委捐资200万元扶助贫困地区办学;

  1996年6月,他向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捐资100万元。

  李晓华在情感上是很怀旧的,他念念不忘培育过自己的母校,他捐赠200万元,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

  北大荒曾是李晓华的第二个故乡,1998年他捐款兴建了“普阳晓华文化园”。
  1998年8月,中国长江流域和黑龙江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水,李先生不仅向灾区人民捐助巨款,同时亲临抗洪第一线,在松花江的大堤上参加抗洪抢险。

  个人荣誉:

  1994年,他被授予“全国百名优秀企业家的称号。”

  1995年,他被国家授予“中国十佳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光荣称号。

  1996年3月,他荣获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批准,将国际编号355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的殊荣。

  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1997年,他被授予光彩事业奖章。

  1997年7月1日,李晓华作为世界杰出华人的代表出席了香港回归中国的交接仪式,亲身经历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1998年3月,李晓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李晓华曾受到江泽民主席、李鹏委员长、朱容基总理、李瑞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见。他也是同时荣获联合国科学与和平周授予的“和平贡献奖”及“和平使者奖”两个奖项的唯一的中国人。

  安南在他的办公室及家里多次会见李晓华,并就世界焦点问题多方位地交换意见,他是安南秘书长上任以来,唯一会见过的企业家。

  美国《时代周刊》将李晓华评为最有成就的企业家。

如果云知道 发表于 2007-5-20 10:17

这个应该转去电影版吧~~我帮你转转不介意吧?~

诗酒趁年华 发表于 2007-5-20 13:27

看完了,很想看后续的

carity 发表于 2007-5-20 18:07

:) 谢谢哦

vivian88 发表于 2007-5-20 20:13

也轮不到你杞人忧天吧
大家过好自己就好了
就不懂怎么那么多人喜欢忧国忧民的
这种事情就让老胡老温去操心了
你想也没用的

天使问号 发表于 2007-5-20 20:25

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阴暗面。光越强。相对的背后就越黑。
贫富不仅仅在中国存在。

我安于现状。因为看了以后我会很郁闷。而我又改变不了什么。

其实在德国待久了我很讨厌看见国外的人只把中国不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看看德国破败的东西不比中国少吧。

很多时候看了因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感到无力。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一部很现实的纪录片,富人与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