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哼哼
发表于 2007-7-24 21:28
原帖由 叶舞 于 2007-7-24 22:25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不公平,应该一视同仁也对的$m13$
主要是大家太厉害,楼盖的太快,我的钱不够啊!
我尽量吧,如果钱多的话,就都发100,
如果不多的话,偶就发50了!$汗$
叶舞
发表于 2007-7-24 21:29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7-24 21:29
郑门孑遗隐姓埋名
经证实,郑成功的确有后代,而这项重大的学术追查,则是由日本人完成的。由于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再加上日本人曾统治过台湾,日本史学家对郑氏家族格外有兴趣。追查郑成功后代的过程,更彷佛是一部侦探小说。
当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向清朝投降。明朝皇族宁靖王听到消息后,悲愤不已,最后自杀殉国。但在宁靖王自杀前,写下了“风来竹有声”五个字,指“风来了,竹子有响应”,说明郑家接受清廷的招降,郑克塽已经投降了。
宁靖王并托人将“风来竹有声”这幅字,送给不支持郑克塽投降的好友郑宽(郑成功的六子),要他赶快逃亡。不料,消息走漏,清朝官兵随即对郑宽一家发出追杀令。
为躲避施琅的狙击,郑宽与次子郑星,带着“风来竹有声”这幅字,往北逃窜,幸运地躲过施琅的追杀,开始隐姓埋名过日子,“不可泄漏自家身份”,成了郑宽一家的祖训。
文献的记载,曾让外界以为郑成功已遭抄家,再加上后代隐姓埋名,郑成功绝后似乎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日本史学家却不放弃。
一幅墨宝揭开真相
一九三四年,东京几位历史学家,为深入追寻郑成功后代的下落,特别来到台湾。他们依线报得知,“风来竹有声”这幅墨宝,一直都在台湾南部,只要可以找到这幅字的主人,就有机会得知郑氏后代的下落。
几位历史学家在台南市区四处打听,终于有位老和尚告诉他们,“这幅墨宝,就在台南大地主郑子香的家里。”这个线索,让史学家的寻人任务露出一线曙光,只是这项任务并不是从此就海阔天空。
当时,郑子香已经过世,八名子女也分别送往日本留学,家中只剩郑子香的夫人朱淑莲。她面对日本人的追问时,始终不承认家中有此墨宝,让日本学者相当无奈。
随后,学者设法询问郑子香在日本留学的女儿郑雪梅,经过一番游说,郑雪梅与朱淑莲才同意出示这幅字画。经过考古学家鉴定,确定这幅字的确是宁靖王的笔迹,郑氏后代正式现身。
日本学者循线找到郑成功的第八代子孙郑子香,证实“郑成功的确有后”。据追查,郑成功的后代已经传到了第十三代。
后代子孙造福台湾
郑子香已经过世,他的儿子,也就是郑成功第九代子孙郑守让,如今也已八十八岁高龄。前年,郑守让的大姊以一百零四岁高龄辞世,郑成功第九代的子孙中只剩下他一人了。
郑子香共有六男二女,儿子分别取名守忠、守义、守节、守孝、守良、守让。郑守让说,与他最亲的二哥与四哥都是在日本受教育,但毕业后,两人都回到中国大陆,投身黄埔军校。
既然身世之谜在日本学者的考证中已经揭开,郑氏家族也不必再隐姓埋名过日子;谈起自己的祖先,郑守让也不避讳。
郑守让说:“我们的祖先为了避祸,才要求后代子孙不能公开自己是郑成功后代的身份。毕竟当时满人要把郑家灭门,甚至有家族成员都已经逃到菲律宾了,却还是无法幸免。现在都已经过了几百年,也无所谓了啦。”郑守让微微一笑,流露出事过境迁之后的解放。
访谈中,郑守让夹杂国语、台语(即闽南语)、日语三种语言。出生台湾,他精通国、台语;而日后前往日本留学,也让他的日语很出色。
郑守让是位鱼类学家,也是台湾复育樱花钩吻鲑的主要功臣之一。除了成功复育樱花钩吻鲑之外,郑守让也被称为“台湾香鱼之父”,因为他让香鱼在台湾“复活” 了。“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年代,台湾溪流之中,到处都可以看见香鱼;但由于人民的滥捕、滥杀,以至于后来的环境污染,香鱼成了历史名词。”
香鱼在台湾上演复活记,其实与日本的明仁天皇有关。当初郑守让留学日本,日本明仁天皇正巧是他的学弟。后来,明仁天皇从朋友处得知,郑守让在台湾复育香鱼,基于同窗情谊,明仁先后两次派人送了四百万颗鱼卵给郑守让。
提及先祖与有荣焉
提到郑成功,除了反清复明之外,最令人们印象深刻的,就是率领水师包围安平古堡,荷兰人只好出城投降,被逐出台湾。
郑守让透露,当时郑成功为了破坏荷兰人的船舰,训练中国史上第一批“水鬼”,潜入敌方军舰下方,以铁器将船舰底部钻了好几个孔,让荷兰船舰通通成了“潜水艇”。
“郑成功承袭了父亲郑芝龙的水军实力,很会打水仗,对水中作战也比明朝其它将领更有创意。”郑守让谈起自己的祖先,语气中很明显的感受到他与有荣焉。
数百年下来,郑成功一直是大众口中的民族英雄,但自二○○六年起,郑守让与日本学者的交谈中,提出“十万精忠”的说法。他表示:“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哦,保卫中华民族的,不只我的祖先郑成功一人,还有参谋长陈永华,以及当时十万名军民同胞,所以我提出‘十万精忠’的说法,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郑守让是郑成功的第九代孙,目前已传到第十三代。外界曾尝试寻找最新一代的传人,但每个人都很低调,不愿受访。不过,郑守让的出面,已揭开三百年来“郑成功有没有后代”的谜题。
猪哼哼
发表于 2007-7-24 21:29
今天没有钱了,明天一起发!先欠着!$汗$
叶舞
发表于 2007-7-24 21:29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猪哼哼
发表于 2007-7-24 21:30
奖励规则
后三位数字相同加50!
整百位数字加100!$支持$
叶舞
发表于 2007-7-24 21:30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7-24 21:30
当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向苏联发起进攻时,苏军措手不及。武器装备库中老旧居多,新武器严重不足,军队刚刚扩建,战力低下。苏军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了。与之相对的是当时全世界第一的德国国防军及党卫军。
当时的苏军有500万人,15000辆坦克,2万架飞机。看上去是吓唬了不少人,可当德军发现苏军坦克中的大部分是轻的只有10吨左右的坦克时,才松了口气。德国空军也在空中发现了大批的苏军双翼作战飞机时,也不禁笑出声来。德军与之对应的是360万人,3600辆坦克,4000架作战飞机。另外还有各仆从国军队。从德军的训练水平,军官素质,空地联合,火力联合来看,当时的苏联确实凶多吉少了。英国估计苏联只能撑二个月,美国更好,认为苏联一个月后就完了。
当时间跨入1945年5月9日时,德国不复存在了,德军无悔的投降了。此时的世界对苏联充满了好奇。都想知道苏联是如何度过1941年1942年1943年那些难忘的岁月的?仔细研究苏德战场就会发现,苏军用了不少其它国家想都没想到的战法对抗着德军,还相当有效呢。
战争爆发二周后,苏军对击败德军不敢再抱企图了。随即而来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挡住德军的攻势?可苏军当时确实是乱得够呛。在战后,有不少人指责斯大林的大清洗是造成这一切的恶果。这有失公道。"闪电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新出现的战法,战术思想远远超过同一时期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德军的战术并不是全部依靠坦克,还必须依靠空军的支援,及各部队的通信联洛相互配合,以及坦克的维修力等等。也就是说,德军在战争初期的胜利除了作战部队的作战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工业生产能力水平。工厂必须造出坦克飞机大炮,部队中必须有人会修理这些技术装备。还得有人会熟练的使用那些装备。这个就不是1941年的苏联所拥有的了。苏联的新武器都是在1940年研制成功的。到战争爆发时,数量不足不说,人员训练水平也差强人意。
如果斯大林不清洗军官的话,只能说苏军打的比较好一点,损失小一点,让德军伤亡重一点而己。但要说阻止住德军进攻,那可不现实。当时的欧洲第一强国法军都只打了42天,何况苏军。德军当时的地位如同现在的美国军队一样。
当苏军认识到必须想法阻止德军时,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具然是:命令部队死守阵地,不经命令不许撤退。所有人员不许投降,被俘者一律按投敌罪论处。这就逼的部队不得不跟德军拼命。被德军包围的苏军只好死守阵地。结果只能是一个,被德军消灭。这使德军在战争初期获得巨大的战果。这是个损招。但却很有效。德军取得这个巨大的战果的代价是:时间。等把苏军前线部队消灭后才发现俄国的冬天来了。苏军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部队若是让他们撤退,能一路撤到西伯利亚去。强有力的部队是在实战中锤练出来的。只有用军队去硬碰德军了。好在500万军队的损失也换来了德军伤亡118万。也使德军丢去了在东线的全面进攻力。
在意识到只有靠数量来压倒德军后,苏军下一步要作的是:提高武器产量。一般人都认为苏联战胜德国靠的是人多。笑话,八国联军打北京时,咱中国军队多不多呀,人多打不过德国军队的,得靠武器装备的数量来压倒德军。1942年1月,苏军在战前存下来的那15000辆坦克,2万架飞机包括那500万军队全报销了。 1942年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组建的苏军提供武器装备。特别是重武器。苏联在那一年生产的飞机坦克大炮具然是德军的三倍。苏联重工业跟本比不上德军。再拼命也不可能作到这一步呀?答案是:苏军为取得数量优势,简化了生产工艺。飞机用木头作机身,(金属不够)飞机发动机只能飞十几个小时(为了生产的更多),坦克里的部件能减就减,只要能开炮能开动能挨几发炮弹就行。但有一条,作战效能不能减。所以苏联的武器比德军武器简陋多了,可数量上去了。这数量上优势却意外适应苏德战场上的大作战大损耗的特点。苏军飞机只能飞十几个小时,可在苏德战场上,一半以上的苏军飞机在飞完这十几个小时前就被击落了。苏军坦克在出工厂上战场后就得挨德军的炮弹,(德军射击水平比红军高)一路打一路修。10万辆坦克自行炮保证了红军能横扫德军而不怕德军给己方造成的损失。所以造得再好的飞机坦克在苏德战场上都得经得起损耗。苏联用这种简化生产工艺以便提高产量的办法,确是战争史上的创举。走得确是一条奇路,出的怪招。后果是,德军不得不于比自方多几倍的苏军坦克飞机作战。有经验的飞行员坦克组成员在与苏军作战中虽成绩显著,但损失却越来越大,当超出德军承受力时,德军就走下坡路了。
把122, 155毫米大炮架到坦克底盘上。当反坦克武器使用。这正是个惊人的创举。德军虽也将这种口径的大炮装上坦克底盘,但并不多见。因为这种自行炮打坦克当时不被看好。苏军偏偏非要大规模的装备这种自行炮以对付德军的重型坦克。事实证明,这完全正确。苏军坦克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是突破敌方阵地,进入敌后,但不是与德军的坦克作战,(除非德军坦克集团逼上来)而是破坏敌后方交通线。在1943年后期,这种战法是对的。苏军的坦克部队当时还不够强大。与德军坦克相遇是在付出代价的。苏军连这个代价都不愿承受。直接找敌后勤部队交战,德军坦克部队虽强,没油没炮弹也只能成活靶子。德军坦克部队的反击,总是向苏军的突破口发起进攻。苏军的大口径自行炮进攻力不行,(自行炮本来就是提供火力支援)但防守起来却相当轻松。152,122毫米大炮能在德军重型坦克炮的射程之外消灭敌任何型号的坦克(现在也没有任何一辆坦克能经得住152炮弹)。这使德军的坦克往往损失惨重。
这几个小聪明对苏联战胜德国起了决定性作用。办法损是损了点,土是土了点,可当时的德国就是想不到。战争总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叶舞
发表于 2007-7-24 21:31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叶舞
发表于 2007-7-24 21:31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