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sCat
发表于 2008-7-30 20:39
(连载)朝九晚五
办公室政治(沈宏非序)谁谁谁
“我无意中发现女上司除了老公之外还有一个老外情人是因为帮她接了一个电话。她大概去洗手间了声之后,我决定帮她接听。拿起电话,还没来得及说:‘喂,你好’,一个中年老外的声音就迫不及待地喊起 baby , I miss you so much 。 Do you come tonight ?’我一时手足无措。突然想起一个故事说起过,当浴室后,最佳反应是说一声:‘噢,对不起,先生,走错了。’于是胡乱对着话筒说:‘什么?你在说什吧’。然后挂机了事。”这是薛莉 《 朝九晚五 》 中的一幕,也是“办公室政治”的一个典型场景 —— 当然,只是个小 case 罢了曾经坐过办室的中国读者来说,虽然“办公室政治”( office politics )可能是个新名词,但是对“办公室政
却并不陌生,非但不陌生,而且是高手林立,卧虎藏龙。等级、权力、利益,这就是“办公室政治”的诱因和结论 —— 排名有分先后。当然这也是一切政治活的关键词。就公司或一切谋利机构的办公室而言,“办公室政治”的独特之处,就是发乎办公室,止于办之外,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会作武力及军事之“延申”。不然的话,就无法区别于“街头政治”或“强权政治此外,办公室既是一公司对内的公众场合,“办公”者,堂而皇之办的就是公事;与此同时,办公室又是公
“私人地方”,闲杂人等误闯,分分钟会招来保安,至于前述“公事”,根本上还是私利。故虽不能据此而一如假包换的“假公济私”之所在,然而一室之内,男男女女,办公乎?营私乎?一时倒也分不清楚,就级丰富的“公私三明治”好了。因此公私难分之故,办公室里的等级,既森严又散漫,办公室里的权力,办公室里的利益,既现实又深远。所以,尽管上演的都是室内剧,但是办公室政治又因此而区别于“宫廷政治上,就公司以及办公室的内部运作而言,所谓行政,所谓管理,千头万绪,无非是开会开会再开会,因此一种“政治”来套一下的话,我个人认为办公室政治至少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接近于“议会政治”。也许我们并不熟悉“议会政治”,所幸“办公室政治”大家都不算陌生。众所周知,凡是“政治”,都是要“搞”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办公室政治是天天搞,时时刻刻在搞着的。它可以波,也可以搞成风波里的茶杯。可以大搞,也可以小搞;可以善搞,可以恶搞;可以搞得很优雅,也可以种情况无疑给对于办公室政治的书写在形式上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既可以是男人肥皂剧 the West Wing ( 《 又可以是 Ally McBeal ( 《 甜心俏佳人 》) 那样的“办公室罗曼史”;既可以是惊险样式、侦探推理,也可以是黑幕揭秘、工作手册、生存秘笈,或者心灵鸡汤,等等 —— 不管薛莉是怎么写的,亦不论读者是怎样读的都为中国的图书分类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提供了一种新鲜有趣的类型。对于中国的办公室政治,薛莉有发言权。自出道以来,她一直都在大公司的大大小小的办公室里厮混人混过,新加坡人、法国人也混过,中方,外方,男方,女方,本地人,外地人,海龟,土鳖,全部不在的下属,又是别人的上司,以她的年纪,“政治斗争经验”算是丰富得很。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混到那家公司很大,大到萨达姆 · 侯赛因家族都(透过法国 Hachette 公司)长期拥有若干的股份。不过据报导名董事表示,联合国制裁令禁止伊拉克在其所持股份公司内拥有投票权,也不得分红 —— 扯远了,这是国室政治以及“国际办公室政治”浑身都不搭界了。
MrsCat
发表于 2008-7-30 20:41
自序 谁谁谁
在一家老字号的出版社呆了三年后,我决定离开。因为理想中的职业生涯充满了竞争与历险、紧张与给我的记忆却是一场没完没了的务虚会,就像京戏里老旦的抒情诗:咿 - 咿 - 呀 - 呀了半天,还不知她想说点没听懂她唱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老去。然后来到一家外资网站。也曾是纳斯达克的一匹黑马,孰料进公司一个月不到,网络的泡沫就开始湮型。而我,作为网站的制作人,一个花钱的主儿,马上被列到裁员的黑名单上。两个选择:要么转行做个 person ,要么走人。一身冷汗过后,我选择了前者。此后,穿着套装钓过客户,熬过通宵做客户企划案,意思无数次逼着下属作修改,讨价还价、笑着催款之类的事也干过。升过职,跳过槽,加过薪,也学会了判。静下来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却只想笑。我始终只是个职场的看客。一切都像是在演戏。我在演,我的老板在演,我的客户在演,我的手下也在演板起脸来训斥别人或是谄着笑来附合别人时,都只不过是剧情需要而已。而导演就是职场的游戏规则。我职业和生活分开,让它们泾渭分明,互不相扰。用职业的我去演戏,再用生活的我当观众。尽管很难。因此当 《 上海一周 》 邀我写白领的职场生活专栏时,我迫不及待答应下来,并命它为“朝九晚五”。看客成了说客。这些短短的 700 字文中,记载了无数的事例。它们大多是真的,而且大多发生在周围人的身上:老板、学、朋友、朋友的朋友。为了减少负罪感,我把这些事例斩头去尾,或东拼西凑,直到改装成当事人混然不手。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里面读到似曾相识的人与事或刹那间的心境与浮想,然后因为职场的游戏规划,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吧。感谢编辑和老友晓冬的青睐和支持,以前的同事现在的好友张剑和他的友人的奇思妙绘,这一场色彩才得以呈现给你。
MrsCat
发表于 2008-7-30 20:42
野蛮面试
这样的面试,我经历过一次。那是应聘一家外资公司。面试结束后,老板照例说一周后给消息。于是所有的应聘者作鸟兽散。离家一公里到他的电话,告知我被录取了,然后跟我确认薪金数额。并叫我掉转车头,回来参加新产品上市的头脑风记得我当时镇定地对着话筒说:“您说的薪金是税后的,年终双薪,对吧?”一个朋友遇到的情况更刺激。他应聘的职位是电脑公司程序员。面试完,他紧张地问考官:“我什么音?”考官微微笑道:“现在。”然后给他发了电脑,叫他马上开始工作。进了公司才知道,招聘永远是匆匆忙忙的。领导一般不挨到最后一刻是不会轻易放出一个职位编制的述情景。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应聘者的简历雪片般飞来,另一方面招聘方总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而像恋爱扶贫对象一样,怎么都对不上。我的老板高薪招一名助理时,面试了上百人依旧未果。后来知道,他总是嫌应聘者学历太高、志向太安全感,怕他们屁股刚坐热就要跑。他的经典提问是:“你想怎么做好这份工作?”他心目中的理想答案是你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据说这个答案是现任 GE 公司董事秘书的原创。以秘书身份进入董事会的第一人。可应聘者的回答往往气势磅礴、心志高远,给人一种“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感觉。遗要的就是那个意义上的不好的士兵。朋友在广告公司面试了几个平面创意后,忿忿地说“围巾永远戴在脖子上、耳环永远穿在耳朵上,一有。”我记得,他当年参加面试的时候,也是这样子没创意的。
MrsCat
发表于 2008-7-30 20:44
猎捕价值盲区
翻开你的通讯录,看看有多少儿时玩伴成为了公司客户,有多少大学同窗曾助你打通业务渠道,又有多少
师妹成为了精英同事?被公司雇用,不止是你的时间,你的脑袋,你的语言,你的修养,你的四肢,你的力量,连同你的人雇用了。还是美国公司将买卖关系进行得最彻底,摆出一付不愿贪员工小便宜的高姿态,表示愿另外付钱购买员比如,发掘一个客户或者举荐一个能干的同事发奖金若干。更多的雇主则是装糊涂,口头感谢一下完事。占了便宜的员工也糊涂,并不清楚自己贡献了多少价值,甚至还为帮朋友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沾沾自喜。有个高尚品牌的公关曾向我抱怨:公司要求她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要维护好品牌形象,包括周末候,参加私人 party 的时候。因为这些场合很容易碰到客户或与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人。记得在一个朋友的生日
过一个推销红酒的,公然对寿星说:哇,怎么不用我们的红酒呀,比你这支好多了。超时工作啊。如果公司不付加班费,一定要谈一个好的报酬,否则亏大了。还有的公司更可怕。 6 点钟下班的时候,竟然静悄悄没一个走的。据说这种情况一直会持续到 7 点半以后公司把大家潜意识中的合理下班时间强行推迟了一个半小时。而 7 点半之前走的人,都是忐忑的,慌张的,的。什么世道。但要声明的是,以上所述种种都是在你不想当老板的情况下应该想的,应该警惕的,应该斗争的。如果大可不必在乎这些蝇头小利。尽管先忍气吞声好了。等你爬到理想中的高位后,再变本加厉从员工身上把它们赚回来。
MrsCat
发表于 2008-7-30 20:45
敬业精神
时尚杂志里的菜肴香艳油亮、鲜嫩欲滴,厨师说,这道菜其实只有五分熟,而且,上面涂的油是工业亮泽。一个能把美女拍得从画面中跳出来的摄影师说他一见到美女就想吐。拍摄过程中,为了让眼前的尤物更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来包装她,包括使用啤酒泡沫烘托她的性感,用胶垫夸张她的臀围。一个专事证券投资的行家逢人便讲:风险实在太大,还是不要做吧。他太清楚里面五花八门的鬼门道其实是庄家的天堂、散户的火坑。他们都是专业领域中十分优秀的人,都以敬业而著称。也许他们初涉专业是出于兴趣,出于对兴趣所指引方向的美好追求。介入越深,越觉得起初那种美好的感虚幻,兴奋点随即转向对技术的神经质般的追求,就像为了能打出 1/40 节拍而最终疯狂的鼓手。一个朋友在美国一本家居杂志做编辑。他拍出来的家居照片有个特点,就是一般都看不出和这个家原联系。拍摄当天,他会指挥一辆小面包车到现场,里面桌椅板凳、窗帘灯具一应俱全。看见主人家有什么二话不说,换!但他做出来的家居照片,的确十分完美,虽然和主人家原来的风貌相去甚远。美好的事物大多都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看到的样子和它的生产过程往往是两码事。其实,这篇稿子,我本来想这样开头的: 《 花样年华 》 里张曼玉裹在旗袍里的身体婀娜妙曼、凹凸有致,据可靠消息,她的胸部是垫出来的。又一想,这么唯美的一部电影,这么可爱的一位演员,还是不要破坏他们在观众中的形象吧。
MrsCat
发表于 2008-7-30 20:45
高明处,越轨时
我喜欢大义凛然的越轨之人和越轨之事。比如 《 悲惨世界 》 里的纯贞麽麽,当她无视法律的禁令,坚持把同事葬在祭台下面时,理由如下:这主的旨意。”她的话给我这样的暗示:遵循人的规则是一种愚不可耐的行为。事实上我见过的许多可敬可爱的人都不是循规蹈矩之辈。大学里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从不按教材上课,只管正史野史一通胡吹,考试时,主动为学生放哨,以便弊。尽管他的课在金光闪闪的学历学位证书里并无一席之地,但毕业数年后,还能记得的课程里,他的课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老板,鼓励我们尽量利用上班的时间处理私事,尤其是在手头没什么公务的时视、会朋友等等。以便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完全享受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在他手下做事时,的,而且没有加班费。但当时并不觉得烦恼,甚至还有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快乐。其实规矩都是人定的,我们无法指望所有的人都像纯贞麽麽那样善于揣测主的旨意,因此对规矩的遵循等评价也没什么直接联系。最近接到一张报考中级专业职称的通知,需要购买教材和在工作及休息日培训等。明知这个职称对现无意义,但还是报了名。心里想着万一哪天不小心又回到这个轨道中来呢?说到底还是不够高明,终究未能越轨。不过,在尚未足够高明时,又暗幸没有越轨,否则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MrsCat
发表于 2008-7-30 20:46
度假攻略
对我来说, 10 月 + 上海 = 万岁。在这个凉风、碧空和温善的阳光构筑的季节里,我们有了 7 天的国庆假期和期。虽然后者要以牺牲两个周末为代价,因而有朝三暮四的嫌疑。但政令归政令,如果想让相对“悠长”的假日得以保全,还是要费点脑筋的。因为大多数职员会被要求在假日手机线路畅通无阻,以便应对不测。对手机这个成“假”不足,败“假”有余的东西,我的主张向来是“忘记”。假装忘在办公室的抽屉移到办公室的总机上吧。外出游玩时,手机除了用来拨 110 防身似乎没有什么其它用处。一个朋友工作三年多了从来没享受过年假。因为紧急项目、大老板巡访、自己生病等种种原因,他放的带薪假日,让这项福利名存实亡。这大多是他自找的。只要人在办公室里,事情总会接二连三发生的。清楚是人生出的事,还是事来找人。但事情总会得到解决,无论你在还是不在,除非改朝换代的威胁已成重,以致于你宁可放弃假期。这是你的选择。有个西班牙客户很强悍。度假前,她把一切资料封存,并吩咐助理在这期间不要做任何事情,一切由害得我被迫将一个项目转交他人。她可以这样做的前提是与她的上司关系融洽,否则一定以她渎职而惨遭解雇最惨的是这样一些人,带着手机、笔记本踏上旅途,以便随时遥控;把度假日程及时差明细表发给每及时沟通。大有不把假日搞个支离破碎誓不罢休的势头。这样的假,不度也罢。
MrsCat
发表于 2008-7-30 20:47
今天我迟到
如果一觉醒来发现按时到公司的愿望成为泡影时,我会迅速作出决定解决这件事。方案不外乎三种。二,不如实请假;三,不请假。到底选择哪一种,还要审时度势才行。比如,当公司正在整顿上下班纪律去这份工作时,还是如实反映情况,损失一天的薪水算了。为了一天的懒觉,不得不面对这么多抉择,是不是有点不值呢?我说的是养家糊口的这份工作。不过,在有些拎得清的公司,迟到的理由还是相对容易找的。哪怕是撒谎,只要不离谱,大家睁一只眼过去了。头脑还算清醒的老板,一定不会在这种小节上跟你计较,为了这个伤了人心,不合算。在这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我的同事一次因迟到被扣了一天工资,虽然老板也算是个明君。那天开例地冲到会议室。老板关怀了她一下:怎么啦?她想都没想,随口说道,去某客户公司了。话音刚落,大家就哈哈哈笑来:人家还没上班呢。然后,老板大概感到权威受到挑战,下不来台吧,立刻将她就地正法。这是撞在枪口上了。只能自认倒霉了。还有因为迟到走了运的。我们以前的行政秘书,大专生,一个看上去怯生生但实际上并不傻的女孩,因为当时极度渴望这份工作而被老板了薪金。工作半年后,因表现出色而报酬低廉,成为老板表功的筹码。一天,到了晌午,她还没来,并且因。老板急出一头汗,质问人事经理:是否她去面试别家公司了?事实情况是,她因急性肠胃炎去了医院,又没带手机,于是没请假。但第二天老板即召她谈话,并马上给她加了薪。
MrsCat
发表于 2008-7-30 20:48
外行的杀伤力
竞争白热化的职场里,我认为最应该提防的就是半路出家的外行人。比如:数学系专业的文学编辑,曲人,或者哲学专业的时装设计师。前两者以王小波、罗大佑为标榜,后者则是我在北京遇到的一位企业委干部,一穷二白地为别人作了几年思想工作后,突然想从美化灵魂转行到美化打扮,于是辞职,开了家年销售额已达数亿。我在杂志社工作的时候,最喜欢找与文字工作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写稿,我的得意作者群中有律师,有心理网络精英还有 sales 们。他们往往能交出让我喜出望外的稿件。与他们相比,文科出身的内行人却总是中规惊人之句。也许你会说,这是由于期望值不同。但除了这个因素外,外行人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他们有兴趣。 1998 年的时候,我参加过一个电影爱好者们的自发聚会。那是周六的晚上,在其中一里,两只大西瓜,几瓶凉开水,十多个人就能叽叽喳喳侃个彻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股票经纪,有财务械师。写起影评来也毫不含糊,角度之奇,笔法之新,专业影评人很难望其项背。其次,他们没有经济压力。外行们多数有自己额外的经济来源,对兴趣,并没有过多的经济企图,而是把工作本身当作一种享受,因而做起来格外卖力。共产主义按需劳动的境界,也不过如此吧。只是兴趣一旦转化成职业,就完全是两回事了,大概就跟把爱情转化成婚姻差不多。眼见不少外行人的作者不当,要来和我们当同行。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兴趣没了不说,连交的活也堕落至“内行”水平你以为人人都能成王小波、罗大佑?
MrsCat
发表于 2008-7-30 20:49
对不起,我很忙
“忙”这个字,估计可以荣获本世纪最庸俗字眼称号。因为无时、无地、无人不把它挂在嘴边自娱自赏。办公室的电话声里,路人邂逅的闲谈里,甚至嘈杂拥挤一片“忙”音。大概这是一种成功的标榜,忙人总比闲人有前途吧;或者,是一种托辞,忙嘛,即使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啦。这其实是一种最没有道理的逻辑。就拿和家人吃饭这件事来说吧,因为忙,不能吃;实际情况是跑到外面和客去了。同样是吃饭,却厚此薄彼。说到底还是心里有杆秤,轻重缓急,称得毫厘不差,然后按次排列在时间忙,而是因为和家人吃饭没有和客户吃饭重要。如此而已。到了办公室里,“忙”这个字就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成了一门技能。因为“不忙”或闲着是永远不能被容忍的很多时候,办公室里是真的忙:忙着打商务电话;忙着写报告;忙着签合同,忙着应付老板的各种突但总有不忙的时候呀,那时又怎么“忙”起来呢?有个销售经理选择煲电话粥,翻出电话簿,一个个打过去,谈谈八卦,调调感情,不时一阵阵娇笑。户联络感情。我们的行政经理喜欢设计表格,费用报销呀、出差申请呀什么的。每当有新的格式传过来,要我们更新闲着没事干时的作品。只有我们的总经理,每天直挺挺坐在电脑前,不时敲几下键盘,日理万机的样子,让人敬畏不已。但有一天也露了马脚。那是中饭时间,他一时兴起,满脸堆笑问我们:“你们知道总公司的老总喜欢哪个中国女明星吗?”答案是“巩俐”,是他和总经理秘书网络聊天时知道的。对这个答案,大家并没在意,但却对获得答案的手段兴趣甚浓。总算知道了他“日理万机”时,在做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