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值得借鉴】宝宝也要社交圈!
本帖最后由 mixmas 于 2009-2-14 00:56 编辑这个周末,14个月大的中荷混血宝宝Tristan又被妈妈抱到电脑前和中国的外公外婆视频交流。"儿童节快乐呀!" 外婆在屏幕上招着手。Tristan朝电脑屏幕伸出小手,似乎想触摸到画面里的外婆。虽然荷兰没有庆祝六一的传统,但欢庆节日时的特别气氛对于年仅一岁多的Tristan宝宝来说并不陌生,在他的日托班里,每天都有新花样,开心的日子天天都像在过节。
。。。。。。
不同观念
荷兰的日托所为0 至4岁幼儿开设,婴儿满6周即可送去。Tristan的妈妈在宝宝满3个月时产假期满便又开始上班了。当时外公外婆来到荷兰又帮着照顾了两个月。然而签证期一到,外公外婆不得不返回中国,而爸爸妈妈也不得不送5个半月的Tristan上日托所。
日托所对荷兰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尽管也有相当一批荷兰母亲选择全职照顾孩子,但还是有不少成为父母的人由于经济因素或个人追求希望坚持工作,加上荷兰政府为了鼓励女性重返职场,对日托行业投入大笔津贴,使日托所在最近几年得到蓬勃发展,有时甚至人满为患。
而对于习惯了由祖父母照顾幼小宝宝的中国人来说,送几个月大的宝宝上日托所,由一群不相干的" 外人" 看护,而且周围竟然还有不少其他的婴儿,这简直令人难以想像。Tristan的妈妈事先已从好几个同为母亲的中国朋友那里取了经,因此并没有太多疑惑和担心,而即将回国的外公外婆则顾虑重重。
踏入小小社会
Tristan每周上三天日托所,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六点。正式上日托所之前,这个离家不远的日托中心特别安排了三次试上:第一天让宝宝来适应两个小时,隔半周的第二次试上为4个小时,再隔半周后则要呆满8个小时。Tristan的外婆坚持要求在这三次试上时负责接送,以此来亲自对荷兰的幼儿日托探个究竟。
宝宝Tristan似乎天生就善于适应陌生环境,从第一次被送去开始就很少哭闹。外婆和妈妈审视地打量着这间婴儿班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年轻的老师告诉她们,根据《托儿法》规定,这样一个0-1岁的班级最多12个宝宝,每四个宝宝需要一名老师负责。活动室连着厨房和宝宝睡觉的休息室,地板,墙壁,桌椅和柜子到处显得干净卫生。虽然满眼都是玩具和花花绿绿的装饰,却并不显得凌乱,反倒令人觉得温馨而快乐。这个时候,地上有3个一岁左右的宝宝爬来爬去玩玩具,一名老师正坐在沙发里给一个看上去差不多刚满一个月的婴儿喂奶瓶,沙发旁的地上还有两个摇椅,Tristan正坐在其中之一冲着外婆和妈妈一个劲地笑。
老师递给妈妈一本厚厚的空白日记本,告诉她这将是Tristan的日常行为报告,日托班将会每周一次记录下宝宝的作息,表现以及成长中的各种变化等。接着,老师又拿来一本A4纸大小的教学大纲,里面列出一天的集体活动日程与作息安排;还有各种事例分析,表明日托所对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将如何对待和处理;以及一系列制度与规范。外婆显然对所有的一切表示赞赏,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们的基本思想是让孩子们学会公平与分享..." Tristan的妈妈轻轻念出日托所教学大纲里的引言," 真象一个小小社会呀,我们的 Tristan这么小就开始学着与人交际了!" 外婆若有所思地说。
快乐分享
外公外婆放心地回国了,Tristan也在爸爸妈妈以及日托所的见证下一天天茁壮成长。妈妈不知道这是不是上日托所的缘故,总之,一天天长大的 Tristan虽然开始表露明显的个性,却毫不自私蛮横。除了每天的作息极其有规律以外,开始自己用手抓着东西吃的Tristan总爱把手里的饼干香蕉塞给身边的人吃。更突出的是,一岁多的他丝毫不认生,总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任何新的环境,轻松愉悦地面对任何人。" 也许这就是分享带来的快乐吧..." 远在中国却每时每刻关注宝宝成长的外公由衷地说。
12月圣诞节的时候,10个月大的Tristan在老师的帮助下绘制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圣诞彩球,妈妈骄傲地把彩球挂在圣诞树最显眼的地方。按日托所的惯例,每个小朋友过生日时要在班里举行小小生日派对,和大家一同庆祝;过生日的宝宝通常还要"请客"分派礼物(当然都是由家长准备的,一般都是非常便宜又适合幼儿的小物件,比如宝宝饼干,小画书等)。Tristan满1周岁时,头戴老师特别为他制作的生日"王冠" ,和同班小朋友们围坐一起吃酸奶,还收到了特别的礼物。刚刚过去的母亲节,Tristan送给妈妈一件构思新颖的特别礼物:在老师的帮助下绘制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木头手镯。六月一日国际儿童节,虽然荷兰并不对此有特别的庆祝,Tristan还是收到了来自遥远中国的祝福。其实,在他的小小社交圈里,每天都是快乐的儿童节! 原文正文怎么严重缩水不见了啊? 借鉴也要有具体设施配合啊
据说法国也是小婴儿就开始去Kita的,德国3岁下的很难申请到位子,只能牺牲妈妈 请LZ在标题处就写明转贴,谢谢
看来德国与荷兰还是有相似或者不同的地方 好羡慕邻国的工作妈妈们。{:4_300:}
ps
我终于爬上来了。
改版这么多天,天天登陆上来,却不让发帖。说是所在用户组不能进行如下操作{:4_300:} 原文正文怎么严重缩水不见了啊?
summersby 发表于 2009-2-13 16:0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帮忙补贴齐全了 本帖最后由 苏小小 于 2009-2-15 11:06 编辑
荷兰的幼儿园和教育体系根德国完全不同,所以也没什么可以值得借鉴的。据我所知,荷兰的小孩几个月就可以从早上八点到下午6点全天送到托儿所了,但是价格比德国找tagsmutter还贵。之所以很多父母愿意花钱把孩子送进去,是因为荷兰的福利体系不如德国,mutterzeit只有短短的半年,为了将来的养老金,很多父母也是不得已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到托儿所的。荷兰比德国好多地方在于幼儿园的位置不像德国这样紧张,而且不论都小都可以去。
荷兰儿童的入学年龄是4岁,小学1-2年级和幼儿园大班差不多,不学写字和算术。上课时间最多到下午两点,为了配合父母上班的时间,好在每个学校都有betreuung(当然不是免费的)。这一点我最有发言权了,因为我家小姑以前就是在学校里做这种工作的,后来因为每天的工作时间太短收入太低,才找了别的工作。
总体来讲,德国的福利和医疗体系都要比荷兰好的很多。我和老公都很庆幸在大学毕业后能够从荷兰那个乡下土地方来到德国工作和生活。比如荷兰的医生很少,水平比德国还要差不少。牙医简直是奇缺,当年因为牙疼跑遍全城所有的诊所,都因为病人满额而被拒之门外。后来只好回国去治。这种情况在德国的城市里是难以想象的。关于这方面等以后我再慢慢发贴跟大家聊。 7# 苏小小
荷兰和德国虽然是邻居, 这方面的差别好大。 谢谢MM的发言, 开眼界了。
有谁知道法国是怎么回事吗? 我听说那里的儿童照顾比德国好很多。 回火星楼,听说法国还有北欧的照顾幼儿体系都比德国好得多,具体的也不清楚呢。
刚才和老公也小讨论了一下荷兰的托儿所。他觉得虽然对于2岁半以下的小孩收费比较高,但是很少有孩子每周5天全天都在托儿所里,每周如果3个整天要便宜得多。荷兰的大多数工作合同都是每周20-30小时的弹性工作制,很少像德国的雇主习惯于提供40小时的合同。如果父母的工作时间可以错开,小孩在外面的时间会更短,也就不是什么太大的经济负担了。还有荷兰人都比较灵活,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普遍要比德国好,只要Opa Oma住得不远并有时间,每周把小孩放在那里1-2天,他们也是愿意义务帮忙照顾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