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姜昕《长发飞扬的日子》
我一直有这个想法,就是记叙下我整个青春期所经历的那些让我无法忘怀的人和事以及这一 切带给我的影响和变化。当然从年龄上划分我仍属青年,但我却从头至尾是一个怀旧的人。这一 念头始终未能付诸于行动是因为我是一个懒惰的人,许多事情如果不逼到头上,我是不会去做的 ,我宁愿不紧不慢的坐在那儿发呆,要是与此同时再有一盘我喜欢的音乐做伴,那对我来说就 真是人生最美时了。当然,最初的我并不是这样了,中学的时候我曾经是连续多年的三好学生。 有着每天早晨都跑三千米并读一小时的英文的好习惯。那是我人生的辉煌阶段,这里暂且不提。去年夏天,也就是一九九九年六月,我和我的第三任男朋友分了手,因为这件事,我也和几 个我那时整天泡在一起的"朋友"(具体说应该是玩伴,因为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译释友谊很精 彩的话,真正朋友是不会离开你的。)分道扬镳。具体原因我以后再说。总之,从那时候起,足 足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基本上是一个人过的。我其实并不怕一个人,一个人有很多的好处,这是 我后来发现的。但那段日子,我的确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打发那漫长而难捱的时间,那时候,我 忽然开始讨厌并害怕那种我很久以来一直当做人生最大享受的发呆。 但是没有办法,我实在无事可做,除了回忆。
那段日子,我过得黑白颠倒(其实从离开学校以来我一直如此,但那一段实在是颠倒得过份 了)。常常半夜三点钟突发奇想(其实是在家里实在闷得无聊至及)的驾驶着我那辆二手红色切 诺基奔向某一目的地(其实我无处可去,那只是我给自己假定的一个地方,诸如香山、圆明园之 类)。现在想来,幸亏有那辆二手车,否则我一定会被活活"闷死"。
到了地方,停好车,放上一盘喜欢的带子,点上一根烟,再把腿翘到方向盘上,我就开始 了"回忆",那些陈年"旧事",会让我有时候止不住笑出声来或是感伤得要命,有时候,我也会"神 情严肃"的对一些细节加以分析和总结。那段日子我乐此不疲,终于有了一天,也就是一九九九年 八月十一日早晨四点钟,当我从某一目的地返回家的时候,产生了动笔的念头。那是一个有着如 梦如幻般的晴空的早晨。天空那种纯净的蓝色让人迷失,让人"心疼"。于是我无法象往常那样又 到床上去昏睡。这样的天空,让我在察觉并注视它的过程中,又令自己产生了那种感伤的情绪。 它的美好让我感伤,(那段日子我总是那样,一返常规,阴雨连绵会让我觉得踏实,而好天气反 而让我坐立不安)从而更确切的知道我和它之间相隔的距离,那是一种不一样的距离,遥远得令 人绝望……
于是我坐到窗边的桌前,"极其郑重"的拿起了笔……
一
我整个中学时代,有一个梦一直贯穿始终。那个梦其实微不足道,而且也不难实现,只是对 于当时的我来说,因为存在着时间的问题,所以只能盼望和等待。
梦的起源是席慕容的一本书。
我们这一拨儿人成长的时候,最畅销的书籍主要有两种:男孩子是必读武侠小说,女孩子则是 琼瑶、三毛、席慕容。当然,也有两者都没落下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我住校,上的又是一所历年高考录取率都是百分之百的市级重点中学,所以功课的压 力很大,课外阅读的时间几乎都是在晚上11:00钟熄灯以后打着手电筒在被窝儿里进行的。为此 ,我永远成为了博士伦的消费者。
虽然周围都是一些品学兼优的朋友,但是对于那个年龄的我们来说,那些书的诱惑力实在是 太大了。所以即使再紧张,一旦弄到一本那样的书也会不顾一切,如饥似渴的传阅。那些夜里, 我常常被那些书中的情节弄得要么泪流满面,要么热血沸腾。而且,读到兴致昂然,也经常情不 自禁的掩卷深思,而深思的结果,就是往自己身上联想,幻想着自己就是那些书里的女主角…… 父母给了我一个好坯子,我的外形不错,基本上符合那些女主角的条件,唯一的遗憾是我那时侯 只是个中学生,不能像她们那样留一头披肩的长发。于是这成了我幻想的障碍。于是我开始盼望 长大。
而席慕容则将这一障碍带来的渴望愈演愈浓。
那时候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我几乎读遍了那段时期可以寻到的她所有的书,而且做 了精心的摘抄和批注,她的某些观点甚至一直影响我至今。
她在一本书里说她非常羡慕那些拥有一头乌亮的长发的女人。看着她们将那样的头发随意的 披散在肩头,腰际,总觉得有说不出的美丽。每每走在街上,看到这样的情景,都忍不住要回过 头去。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大街上还很少能看到留披肩发的女孩子,况且我又住校,那样的情景对 我来说,实在是只能想象,于是,我开始做那样的梦,而梦中的情景却千篇一律的总是席慕容在 那篇文章的结尾自画的一幅插图,只不过它是活动的。
席慕容是学画出身的,因为她自己总是没有耐心等到头发长长,所以这就成为她的一个遗憾 。所以她画中的女人几乎永远拥有一头无比美丽的长发。那幅插图就画了那样一个女人,看不清 面容,却因为那头长发,拥有了难言的姿味。
那一年我大概只有十四、五岁吧,我费了好大的劲把那幅画临摹在日记本的第一页,虽然画 得一塌糊涂,但每次看它的时候,却觉得美不胜收。而且,我开始了梦想的预备工作,那就是寻 找各种理由保护我那"清汤挂面"的短发,使之不再受到剪和侵扰。
高中快毕业时,我的头发已经过肩了。高考前最紧张的一段日子,为了节省时间,爸妈一再 劝我把头发剪了,可我始终置之不理。虽然我不得不按照学校的规定把头发束成一个"马尾巴"或 是编成辫子,但是每个早晨,我还是可以在镜子里暂时的想象一下"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光明正 大"将它们"彻底解放"的样子。况且,那个日子已经不远了,我又怎么舍得"前功尽弃"呢?
二
那个日子到来于1988年7月9日,也就是高考结束的那一天。 最后一门考的是什么我已记不清了,我只是清楚的记得考试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 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这当然是因为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的缘故)别人都在忙着核对答案,我却 迫不及待的冲出教室。我有时候真不明白我那些同学的心态:既然考试已经结束了,一切就已成 定局,又何必再浪费时间、精力? 那是个夏季里本该分外炎热的下午,可因为刚刚下过一阵暴雨,那一刻,空气就显得凉爽而 湿润,那原来厚厚重重的压在半空中让人透不过气来的云层似乎都被刚才那阵雨吹走了,淋透了 ,天空透露出湛蓝的底蕴,而破云而出的阳光则在那让人迷醉的蓝色底蕴上折射出一种奇丽的色 彩(现在想来,也许这里边多少有点儿我当时的心情使然)。
我怀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解开原来规规矩矩绑在"马尾巴"上的皮筋儿,任我那"蓄谋已久"的头发"扬眉吐气"的披散开来。
没有人能完全理解我那一刻的心情,就是当时的我自己,也不能完全了解十二年前那个雨后的下午,那个站在一排教室前面的十七岁的我,那一刻的心情,多年后我猜想那大概预示着音乐序曲部分的结束,正式篇章的开始吧!反正那一刻我的心情是那个年龄的我所承受不住的,以至于我必须采取一些与之相关的具体行动才行。
事实上,我那一刻的那种迫不及待的确加深了那一天给我的印象,以至于在事隔多年之后,我仍然毫无疑问的确信,我的青春,是从那一天开始的。 三
那年暑假,我是如何的"疯"可想而知,我披散着那一头终于"如愿以偿"的长发,基本上成了一个"快乐天使"。直到那一天,那封自天而降的录取通知书彻底的打击了我所有的良好感觉。这里值得说明的是,按常理校对答案之后应该基本对自己的得分心中有数。但我的的确确自始至终没有校对答案,没有办法,我这个人有时候就是喜欢玩点与众不同,虽然我心里其实也祥祥的不行。分数下来之后,我得了479分,所以我满以为第一志愿"人大新闻系"应该有戏,既使不成,也应该能上前三个志愿之一。
可是那张录取通知书上却清清楚楚的写着:
亲爱的XX同学:
我们高兴的通知你,你已被XXXX学院的会计专业录取。
……
那张纸之后面大概是一些例行惯例的热情洋溢的话,但我实在没有心情继续读下去,那所学校只是我在"服从分配"的栏目里随意填写的一个名字而已,我做梦也没想到,事实是我连与第二、三志愿都无缘,而偏偏落在这么一个服从分配的结果上。更何况,那个专业是"会计"?我无法把自己和一个戴着老花眼镜,整天趴在桌子上扒拉算盘珠子的人联系在一起(在我脑子里,会计这两字会让我根深蒂固的联想到这样一种场景),我应该是胸前挂着一架名牌相机,神气活现的出现在各种难忘的重大场面上的……
在等待开学的那段日子里,我的心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再考一次是不可能了。那是一九八八年,高考的录取,淘汰比例要比现在悬疏得多,也没有几家自费大学可念,何况那种学校的文凭也几乎不被承认。大部分人的人生轨迹仍是升学、毕业、分配,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太好的机会,而且那时候的人,也不象现在这么"勇敢",那时候大家都比较"循规蹈矩"。能上本科,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为这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个人可以从此走上一条"平坦笔直"的大路,那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况且,我也绝对没有耐心再一次去面对那些已经"滚瓜烂熟"的东西。经过父母无数次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我终于在"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句话启发下,在九月,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X学院位于北京的东部,是一所市级重点大学,以本市学生居多,也有小部分外地学生和留学生,因为本地学生居多,所以校园生活极其丰富多彩。
而事情就是这么的凑巧,带我们班的的辅导员老师,竟然是我哥哥的高中同学。于是我的文体"天才"被毫不耽误的发挥出来,从军训开始,我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文艺骨干",整天忙着纠集排练"教师节","中秋节"、"十一"等各种名目的晚会节目(其实排练节目只是一种借口,我当时之所以工作积极认真,是因为这可以让我免受在太阳底下燥晒着走正步之苦。
毫不夸张,军训的那一个多月,是我大学生活中最充满诗情画意的日子,那段日子我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因为排练节目的关系,我们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小帮派,而这个小帮派里的人,都是最会玩闹的。每天黄昏晚饭后,我们凑在一起,偷偷跑到军营附近的小树林或是芦苇丛里(我们是在塘沽海边军训的)弹着木吉它,唱齐秦、罗大佑或是李宗盛的歌,等到月亮升得很高,吹熄灯预备响的时候,就大唱着那些歌踏着月色一路走回来,风吹着我那白天不得不盘在军帽里的头发,让我有一种走在云上的感觉。那时候我同时喜欢上了两个男孩子,当然都是我们这个小帮派里的,(我才没那么无聊的象有的女孩那样暗恋上训练我们的"连长")其中一个歌们唱得很好,每次他弹着木吉它唱歌的时候,眼镜后面的目光都让我觉得意味深长,以至于我老认为那些歌儿是唱给我的,而另一个个子高高的,总是在晚饭时拿发口水果跟我换包子。而且说话就脸红,这让我觉得无从选择,于是我整天缠着那时候新结识的"闺中密友"谈心,白天谈不够,晚上还要"逼"着她和我一起替别人值班,以便于进一步"分析"……
军训结束回到北京后,我的"走红"趋势有增无减,先是在校秋季运动会上替班里拿了三项冠军,接着又在"一二·九"的纪念活动中击败高年级对手出演了一出校园话剧的女主角,在周末的舞会上,让我最得意的事儿就是会有很多男孩子请我跳舞。当然,我已经"忘记"了军训中让我"心动"的那两个男生,因为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同年级的男生那也"太没味儿了"。
那时候的我就是这样,走在路上,左胸前别着校徽,胸脯挺得高高的,头也扬得高高的,目不斜视,却自以为是的认为所有的目光都在注视着自己。 我们的“小帮派”感情“日益巩固”,回学校没多久,就干脆把每月的饭票交在一起“统一管理”,变成“一家子”过起日子来。每天吃饭的时候,我们分工精细的轮流打饭菜,摆桌椅和刷碗,饭菜打齐之后先要举行一个制定好的餐前仪式,才能开始进餐,风卷残云之后,仍赖着不走,无所顾忌的说笑和打闹引得整个食堂的人都不得不对我们“刮目相看”,我们还相互起了绰号,诸如“一扫光”,“一叉没”等,而我们当中吃最多的一个,因为姓“吴”,所以得以大名“无底洞”,年级上大课的时候,我们总是凑在一起嘀嘀咕咕,要是有谁无故缺课,也总能想尽办法在点名时候相互打掩护蒙混过关。课余时间,那就完全是我们的世界了,出去聚餐,泡咖啡厅,看电影,郊游,冲各个大学的舞会,等等等等。
“小帮派”里的一个男孩子偷偷配了一把他哥哥准备结婚的新房的钥匙,于是,那套新房成了我们的“天堂”,一高兴,我们就冲到那儿去折腾一番。直到有一次被他哥哥当场“擒获”并且没收了钥匙,我们才从此痛失了“根据地”。那一段,X 院大门口总是能看到我们一帮在那儿相互等待准备“出发”或是“活动”归来后意犹未尽的在门口“依依难别”的景象。有几次,我们在外面“疯”过了头,错过了学校关大门的时间,就集体翻墙而入,后来,女生宿舍添了项新规定,就是 11:00钟锁门。于是,玩得晚了,几个男孩子就当晚不回宿舍,大家一起在学校附近的某个街心花园待一个晚上,聊天或者唱歌,我们总是毫无困意,天也总是太快就亮了。“小帮派”里,我在内共有四个女孩子,分别是“蹦蹦”、“跳跳”(就是我)、“呆呆”、和“猫”,除了“猫”之外我们三个都分配在同一间宿舍(529#),
“猫”要求调换房间未成功,就干脆每天晚上都跑来和我们三个人轮流挤着睡,熄灯后,我们总是叽叽咕咕的说个没完,还上铺下铺来回蹿。(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我们的嘴几乎在各个场合都没闲着,也不知道哪儿来的那么多话)。同宿舍的另外几个大一的女孩子倒没什么意见,也乐得热闹。倒是有一个已经在念大四的女孩子可被我们折磨惨了。一开始,她在床前加了一道布帘,以为眼不见,心不烦,可是,眼不见,耳朵不能也塞起来呀,有一天,她终于忍无可忍了,大发雷霆,指责我们是一群“上了发条的猴子”,我们先是一愣,接着就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她被气得面红耳赤,又拿我们毫无办法,只有重重的摔一下门“拿门出气”一走了之。而我们,就象取得了什么胜利似的笑得在床上前仰后合。那时候我们真的弄不明白,她为什么不加入进来和我们一起,我们一致认为她大概性格孤僻,要么就是失恋了。(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那一段时期的所有反应都属于“大一综合症”)。
529的窗户正好对着小操场,晚上熄灯后偶尔会有男生在那儿弹吉它,唱歌,其中有一个唱得好极了,每次发现是他在唱的时候,我们总会把窗户全部敞开,然后头挨头趴在窗口听。(后来知道那个男生曾因在校园歌手大奖赛上拿了第一又拒绝接受奖杯而闻名,听说他当时在台上说:我的歌是唱给我的朋友们和我自己的,我因为难以推辞而参加了比赛,但是我觉得音乐是不适合比赛的,因为它没有一定规则,只有对于能懂的人,它才是最美的)。那种时候我们总是会突然就安静下来,秋日清洌的空气伴着琴声、歌声涌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让我们不约而同的忘记喧闹,潜入各自心灵处不可知的幻想空间。那些夜晚,最初纯属偶然, 当然,我也得交待一下"兴趣可以培养"这句话对我所起的作用。大一已经开始初步涉及专业课,那些叫做《微积分》、《经济法》、《会计学》的枯燥科目实在让我伤透了脑筋,在这些课上,我常常答非所问,无论如何也"培养"不了兴趣。我不是没有做过努力,我曾经想方设法让自己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盯往黑板或是课本,可是不知怎么回事,那最终是会变成一种纯粹的表面现象。那些内容就象魔咒,总是轻而易举的就让我走了神,有时候连自己也不清楚跑去了什么地方。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自己根本无能为力,以致于到了后来,我索性就在课桌下面架上一本小说或者在耳朵里塞上一付小型耳机来打发那"漫长"而难捱的时间,再到后来,就直截了当地发展成了根本不去上课而是躺在宿舍里睡大觉。
我并不是不担心学习成绩,但是有些课我实在是没兴趣去上,再加上据某些高年级的学生传授经验,说大学只要你有本事考上了,混个及格、毕业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因为入学的考试根本不象中学管的那么严,于是我掉以轻心。
中学整整推迟六年"半封闭"半"军式化"的生活让我犹如出笼之鸟,再加上X院距离市区繁华地带不远,坐上112路公共汽车,只要五、六站就可以到达东四,而且中途转换去任何地方都非常方便,于是我就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频繁的往外跑(在"小帮派"活动减少之后又逐步发展为更加小型甚至独立的活动),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么那么诱惑我,反正生出了两只翅膀而屁股底下又长了刺,这让我自己也奈何不得。我渐渐丢掉了诸如晨练,晨读等好习惯(刚进校时也曾多少坚持过一阵),除了英文、文学等少数几门感兴趣的课之外。就算只是出去"看人",也觉得比在学校里有点意思,(最初进校时的那点儿新鲜劲儿早就没了)。那时候,X院曾经有一篇报导校园的小说,因为一句极其经典的话而广为传阅:112路的"蓝鸟",带我们飞往"幸福之陆"。
虽然不管什么时候提起X院我都会充满情感,而且至今偶然因故从校门前经过我都会满怀深情的看上一眼,但我不得不承认,当年的X院的校风校纪实在有待整顿。我记得当年入校时高年级学生曾经非常"自毫"的向我们介绍说:咱们学校是因X出名的北京四大高校之一。现在我回想起来其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距离市区太近,学生太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比如街上流行什么款式的服装,发型,X院学生总是首当其冲,甚至大有领导潮流的趋势。再比如某一天你从X院窗口走廊里走过听到不只一个窗口在播放新歌,那么你就可以断定那正是这段时期最最走红的歌曲;再比如那些年"下海"热潮,X院的学生也纷纷经起商来,卖一个名信片、贺年卡、长筒袜什么,这在X院是太普通不过的小事了。我甚至听见过有的男生在大谈倒飞机的买卖(信不信由你),不管是不是在吹牛,做为一个小小的"大学生",敢想到这儿也算可以了!当然有潜心向学的学生,但在当年X院,这类学生大概要算少数,而且大都被"冠之"以"没有实践能力",尤其是男孩子,要是那样那连"女朋友"都找不到了。总之当年X院的学习氛围的确不能算浓厚,新生不说,那些高年级的学生,在我印象里,大多不是忙着谈恋爱,就是忙着想办法赚钱和为毕业后去向做打算。于是在这种"大潮流"里,我也自然而然对自己的行为"泰然处之"。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当初父母之所以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让我投考一所位于市郊(而且几乎就是在山里)而且要我住校的中学的良苦用心(也许他们早就看出了潜伏于我身上的某些不安份因素),事隔多年后我才知道,如果没有那六年不受干扰的潜心苦读,我该是多么的苍白。后来,当我开始唱歌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我周围有歌手居然连童年的"童"字都不会写,只上到初中甚至小学毕业,就匆匆忙忙的去寻找成名,发财的机会。难怪整个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速度会那么缓慢,方向又那么令人失望。多年后我了解到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尤其在这个时代。我曾经说我从不后悔当初退学选择,因为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情,走我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但是今天,我后悔了,我不得不承认,那时候我太年轻,自己挥霍了太好的机会却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很有"魄力",很"勇敢"!事实上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并不在于你将来一定要从事某一职业),而我当初却偏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那时候我不知道这些,我只知道有一些课会让我头疼,于是我忽略它们,象索赔中学六年的损失似的纵容自己。112路的"蓝鸟"载我飞往"幸福之陆",那是书本以外的任何地方。那是一段不知天高地厚,笑得肆无忌惮的日子,那些日子里我的内心只存在着这两样东西:骄傲和燥动,我几乎拥有着那个年龄的女孩子应该拥有的一切:健康、美丽和指日可待的美好未来。我是父母辛劳大半生最大的安慰和骄傲(当然他们还不知道我入大学后的所作所为)。然而,我并不知道珍惜,也不知道它们都是捧在手里的水,并不会永远的存在。 大学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而"心碎"的恋爱。他是高我三届的大四学生。那是大一那年深秋的一个晚上,在一幢塔楼22层某套单元朝南的阳台上,他突然的闯进了我的生活。当然这之前埋有伏笔。有我在前面曾说过,在那些我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忧伤,纵情欢闹的夜里,他发出的声音曾经从敞开窗子进入我透澈见底的内心,像一粒小石子一样溅起微微涟漪,使我骤然安静。但是在那个晚上之前,我对他从来只是远远的注视和侧耳聆听或者联想。顺其自然的偶然与他的歌声相遇然后产生某些猜测,而那个晚上,我忽然在深秋清冷的月色里与他在那个高高在上的阳台上单独相对。 那是一个周末里学生自娱的家庭Party,我因为闹得热了就一个人跑到阳台上去乘凉。
那天晚上夜空是北京深秋里我最爱的那苍穹高远辽阔,群星清晰可见。我不知不觉就看得出神。忽然听到有人拉门走上阳台,一回头,便遇到了他的目光。 我知道那是他,虽然从未近距离面对过。我有点儿紧张,因为对他并不熟悉却又早有好感。他就那么来到我身边,同我同样的倚着栏杆放眼眺望,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办法离开阳台返回到屋内的喧闹中。他的出现总是会让我安静,即使在那些隔着遥远的距离的夜里。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开始断断续续的交谈,在那样的夜里,我们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像是怕惊扰了在夜色里遨翔的神灵。……后来,他说他想把月亮盖上,把路灯打碎,他说:"我想带你回家。…… 那一刻的夜风撩起我原本静静垂落的头发,起伏的发丝无意间触碰到他的面颊,他侧过头来看着我:你头发乱了。他抬起手替我拨了一下,我没有拒绝…… 我们有过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极其短暂的一段时光,那些学生恋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浪漫回忆。在那些随之而来的冬日的夜里,我们曾经"压"遍半个京城的马路而不知寒冷和疲倦为何物。
我怀着一种虞诚的心情把自己所有的"第一次"都交付给他,并且天真的以为我找到了幸福,我以为终有一天我和他会像我的父母一样结婚,生子,白头偕老。我惊奇的发现自己变了,其它的男孩子从此再也不能进入我的视线,我才知道原来自己骨子里其实仍是个"传统"的女孩子,虽然拥有着时髦的外表和装束。 他是我眼里的"高寒"(琼瑶小说《聚散两依依》中的男主角),是我整个少女时代的梦想(中学时同宿舍的女生晚上讨论未来男朋友的标准,我曾经脱口而出说将来要找"高寒"那样的)他浪漫而且拥有足以让那个年龄的我晕眩的语言天赋。(记得我曾经闹着要跟他学琴,当时他正靠在宿舍的床上抽烟,听了我的话,他看着那一缕袅袅上升的青烟,给了我一个回答:烟可以抽,但不能上瘾;琴可以学,但不能上瘾;恋爱可以谈,但也不能上瘾。他总是那样,说出话就像《哈姆雷特》的台词,让人琢磨半天),而我喜欢听他弹琴唱歌(那是中国刚刚开始有流行歌曲的年代,全国上下也正刮着一股吉它热。琴弹得好歌又唱得好的男孩子总是很容易受到女孩子青睐,而我又偏偏是最吃这一套的,中学的时候就经常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帮吹琴的就挪不动步。
也许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反正这种东西对我"相当"行之有效,不仅惯穿我的命运并且始终影响着我的"方向") 他告诉我他本来有一个女朋友,是他同班的一个女生,已经好了三年多,但是他说他看到我之后就确信那段感情无法再继续下去。他说对那个女孩他深感抱歉,但也只有迫不得已而为之。他说这些的时候脸上的表情让我觉得是我自己犯了"错误"。那女孩也曾找到过我。那是一天中午我正在漱洗室洗头发,你们应该可以想象得出我是多么爱惜我那终于得以如愿以偿的"梦想"。虽然在其它必须付诸于体力的劳动上我未免有些"不屑",但在这一点上我倒是格外"勤快",我总是让我的头发保持在干净得随便的一阵微风都能让它飞扬起来的程度。 她对我说她很爱他,她说你还太年轻(其实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她自己也还是一个"孩子"),以后有的是机会,把他让给我吧!记得当时我觉得她对我说这些很可笑,我对她说(有点得意):如果你们之间这么久的感情抵不上一个新的诱惑的话,那么这份感情是不值得留的。事后,我颇为自己的那句话得意(没想到当年我居然能说出这样一句话)。可是,我没想到,当同样的事情再在我自己身上重演的时候,我也犯了同样"愚蠢"的错误。爱情里的人,大概都是愚蠢的吧!在那种伤痛的后面,得需要一份怎样的执着啊!其实人有时候是这样的:不是面对不了那些失去,而是面对不了自己的失败!不是不能放弃,而是不愿相信存在于那些变顾背后的真实原因。 第一学期的期终考试,我有两门功课不及格,就是前面提到的"最让我头疼"的那三门功课之中的《经济法》和《会计学》。虽然临考试前我曾经"临时抱佛脚"的在昼夜教室里通宵达旦的苦读了二个星期,熬得两眼通红,而且做好了各种抄袭的准备,但仍就于事无补。尤其考《经济法》的时候,当监考老师因发现我"疑点"多多而干脆一屁股坐在我旁边的空座位上之后,我的"战友"们也对我无能为力了(那次考试我们的"小帮派"遭到了惨败,其中三个人有1-2门不及格)。我彻底的"绝望"了。我把考卷翻过来,掉过去,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填充的内容,情急之下,竟然独出心裁的在考卷背后写了一封致《经济法》老师的信。在信里我极其严肃的"批判"了自己一学期来的学习态度,声泪俱下的列举了各种原因希望他高抬贵手,网开一面。老师当然没有理睬我的"诚恳"态度。这封信后来成了我们学校著名的笑话。可我当时真的不知出于何种"灵感"(完全是脑子进水了),居然就定了它,也许因为以前一直是好学生,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所以一时急坏了吧!
寒假里,我"不得不"留在学校里温习功课以应付开学的补考(我当然没有对父母告以实情,而是寻找了另外一些借口),不过留在学校里其实倒是我求之不得的,我以为这样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他在一起。 我没想到那个寒假的记忆是破碎。
每天整个上午,我都在温习功课,而下午,则是倒上几路车去找他,可他总是不在。有几次,我就那么固执的坐在他家的楼梯口等他,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再愿意见我。在那些坐在楼梯口,眼巴巴的看着楼门洞外的一方天空的时间里,我一边企盼着他的出现,一边在心里为他编织过一千种理由,固执的坚信他是有原因的。 寒假里有一些外地生,因为路远没有回家。我和隔壁宿舍一个叫徐薇的高我一届的女孩子成了好朋友,我们总是一起去食堂打饭,有时候也会一起去东四的夜市吃上一顿小吃然后看一场电影,有一部叫做《欢颜》的片子,我们一连看了五、六遍,我几乎场场哭得泪流满面。尤其是女主角生完孩子,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变故后再次回到她最初唱歌的地方的那一段,她面容消瘦、眼神忧郁,再加上齐豫如天籁般纯净的歌喉对那首本来就凄美的歌的精彩演绎(齐豫就此成为港台众多女歌手中我唯一偏爱的一个)简直让我泣不成声。就是在那个寒假,在那首歌里,我开始初涉忧伤,我完完全全被那旋律和词句感染。那首歌的歌词我至今记着:当我走在凄凄的路上,天空正飘着? 当然在八九年春天,我并不明白这些道理,甚至去年夏天,当我动笔写着往事的时候,我也仍就困惑不已。这是一些我近来回头再看的时候加进的文字。因为当我的文章修改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听说了一位女歌手(筠子)自杀的消息。这类事情这两年来我已不是头一次听说了(去年是谢津和启笛),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自己生活中迄今为止的几个最低点,那些日子里,我似乎也在某个瞬间动过类似的念头,也有过那种绝望或者是失望的心情,只不过因为一些阴错阳差再加上我自己的“胆怯”(我承认我怕死,但我的一个朋友说如果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开始反思,我活下来了,所以我认为我是“勇敢的”)而避免了那种劫难。而一路走到今天,生活的起起落落忽然让我自然而然的明白了一点:人生难得“一帆风顺”,那只是一句吉祥的用来自欺欺人的祝愿而已。人生其实是“柳暗花明”然后再“花明柳暗”,然后再反反复复,但无论如何你要“留得青山”才能赏尽那一切景观。今天,我敢“夸下海口”说如果有一天你们听说了我自杀的消息,那一定是谣传或是“他杀”(真要是那样别忘了为我伸冤)。
我为她们惋惜,因为,她们永远的失去了再次体会幸福的机会,而她们却本来拥有着那年轻而健康的生命,拥有着因为未知所以具有吸引力的未来。其实我们都脆弱(需要温暖),我想说的是:我们只能坚强,我们应该坚强(对不起,我有点象在喊口号了)。
不过你们千万别误会。十八岁那年的春天我既没有那么绝望也没学会什么坚强。那个春天其实是这样的:他走后带来的忧伤在我还没有来得及“铭心刻骨”的情况下,生活就又向我展开了新的篇章。对于那时的我,那是绝对在瞬间就将我的魂魄全部吸引,以至于根本就无心再去咀嚼什么“忧伤”的“灵丹妙药”。那是一个闪亮的篇章,及至今天,对于这一章节中的许多处我仍就会凝神屏息并且无话可话。假如时光倒流,我仍就会一无返顾的走向那个起点即使再次承受那些伤痛。
那个开始是个谜。它至今存在悬念,因此我只能归结为命运。
那个春天,我收到两张自天而降的请柬,那是东四一家迪斯科舞厅开业的入场券(当年的迪厅可不象现在这么多,也不像现在这样满街拦着人发赠券,那时候能去那些地方玩儿的人都牛得很)。我清楚的记得某天晚上我回到宿舍,床上放着一个牛皮纸的信封,里面就是那两张赠券,问遍同宿舍的人,没有一个知道那是谁送来的,信封上也只字未写。
一直到请柬上写明的日期临近,仍就没有人出来声明说那是他(她)送来的(奇怪这种做人情的事儿怎么会没人承认呢?),也没有人前来认领(我一连几天都在“担心”那是有谁弄错了,因为我一直很想去那种地方玩儿可又买不起门票)。于是,那个时候来的那天晚上,我怀着一种复杂心情(那阵儿心情还有点黯然,可是先玩玩再说)邀请了寒假里新结识的“密友”徐薇,一起去跳舞。那天实在是花了一番心思,经过精心的打扮。我仍能回忆得出自己那天的装束:一件宝蓝色鸡心领的毛线套头衫,领口处露出白衬衫的翻领,一条长至脚踝的黑色薄呢长裙,脚上是一双扣绊的黑色皮鞋,里面是一双白线袜,头发当然是自自然然的披散开来,只不过头帘的地方按照当时流行的样子用摩丝稍稍打高。记得那天我还特意的化了一点妆,然后在全宿舍女孩的啧啧赞叹中美滋滋的出发了。(现在想起来那身搭配服真是土得要命,不过那会那可是我的“礼服”了)。
穿过长长的走廊(那会儿我们宿舍是在4楼最里头的一间),步下一个个台阶,出了楼门,就拐上了宿舍区通往校门口的小路。那是迎春和桃花交相辉映的日子,晚风里夹着醉人的芳香,我挽着徐薇的胳膊,走过男生宿舍楼的时候,还习惯性的抬头看一眼他曾住过的三层中间的那个窗口。心里遗憾想着这样美好的季节,我们居然一天都没有一起。……我不知道,仍就是112路的“蓝鸟”,可那天那班公共汽车,却即将载我进入我生命中的一个崭新的时期,我的生活从此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而且,我生命中最执迷的一次爱情,就要向我走来了……
我和徐薇一冲进迪厅,就不管不顾的跳起来了。在这之前我曾经“驰骋”于各大学的周末舞会,舞技自知不错,但如此好的灯光音响设备,我还是头一次受用(在当年那的确可以算得上北京一流的迪厅了)。我们俩都很兴奋,几乎就在同时,一个男孩子裹着一件长得快要拖地的黑色风衣像风一样刮了过来,闪烁的灯光下我看不清他的面庞,但我注意到,他那一头随着节奏飘飞的长发(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真真切切地看到留长发的男孩子,这之前只是在一些唱片封套上看到过)。他跳得非常好,非常具有煽动性,他的头发,他的风衣,甚至他的人,都给人一种强烈气息,在左右摇摆着,上下翻飞着,横冲直撞着,而这一切,让我知道,他和我一样的年轻。
我和徐薇都绝对的被他感染了(那样的场合,那样的年龄,大概没有人能不被煽动),我们疯狂的跳着,跳着,我觉得用那种叫“热血沸腾”的感觉来形容那一刻我毫不夸张,虽然从小到大我一直是顺利的,快乐的,也只不过经受过那么一次小小的感情挫折,但我从来没有像那一刻那样的感到无忧无虑过,那一刻,我只觉得自己身上有挥洒不尽的热情,我只知道,我要跳舞,我觉得,没有什么能阻挡我。
不知道那样跳了多久,音乐忽然换成了很美的慢步舞曲,灯光也换成了一种昏暗而神秘的光线,男孩子几乎又是在同时,冲过来拉住我的手,不由分说的将我带入一对对相拥的人群中,“自我介绍一下,我叫D!”他冲我友好的笑了笑:“一起跳支舞,你不会反对吧?”我笑了,心想刚才大家一起玩了那么半天,你当然知道我不会反对,这人还挺能装的。“能知道你的名字吗?”他继续(装作一本正经的)问。我也学着他的语气,“恐怕没有这个必要吧?”然后,我们俩一起笑了起来。“你是学生吧?”“你怎么知道?”“看得出来!”我们就那么一边在人群里随着音乐慢慢晃悠着,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了起来。我甚至没留意到他的手不知什么时候慢慢移到我的腰间,而且,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不知不觉就像舞池里的很多对一样靠得很近,近得我几乎能感受到他身上的气味。……我承认我对他有好感,那是他身上那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不动声色的幽默,还有一种,我说不出来的气质。 D就是窦唯
[ 本帖最后由 馨仪 于 2006-2-21 17:3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