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财进宝
这是广式水晶饺的代表—带子饺,水晶饺在家做也并不难,掌握了这个配比:澄面7、生粉(木薯粉)3,开水和成,包上馅蒸熟,就成透明的水晶状了。馅料:带子150克,猪肉500克,香菇300克,盐7克,食粉1克,味精4克,糖4克,鸡精、鸡粉、蚝油各少许。
调制:
1.带子用生粉腌15分钟去腥,干香菇泡发,垛碎。
2.猪肉打碎,加食粉手抓至发黏,加入带子和香菇,放入上述调料拌匀至发黏即成。
事事如意
馅料:虾肉、鸡肉、萝卜丝、红椒丝、粉丝、香菜。调制:
1.面皮上放馅,用拇指和食指将两边对着捏紧。
2.剩余两边也对着捏紧。
3.往4个眼中填入熟蛋黄、黑木耳、西红柿、绿樱桃,上锅蒸熟即成。
中国饺子和德国饺子 ...................
中国人爱吃饺子,但饺子不独中国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不过风味各有不同。德国也有叫做饺子的面食,而且是当地的“名食”。他们的特色饺子为方形扁平的,面很厚,双层中间夹菜肉,有蒸的和煮的。由于面皮厚,饺馅不鲜,味道与中国饺子相差甚远。德国人的饺子一般厚厚的双层面皮中间夹著的竟是菠菜碎末加肉糜,表面浇了一点浓汁,味极特殊,喜欢饺子的中国人通常只吃半只就吃不下去了。尽管如此,德国人还是为他们有这种“名食”感到自豪。据说德国的饺子源于意大利,意大利饺子源于中国,不知道中国的饺子为什么就被他们传成这个样子。
中国的饺子在德国很有名。德国人认为中国的饺子面皮薄、馅鲜美,比意大利的饺子好吃,因而称之为“猫耳朵”,相当于“美食”的意思。旅德的中国人,每逢有德国朋友前来家访,只要提到吃“猫耳朵”,他们就会喜形于色,举双手赞成。德国人吃中国的饺子一顿不过瘾,干脆把会做饺子的中国人请到他们家里去包饺子吃,不仅当日可吃一顿,余下的还可以留著次日吃。
在德国的中餐馆里也有饺子供应,但价格昂贵(一小碗只有四五个饺子,连汤带水要6至8马克,折合人民币30元左右),味道却不敢恭维。有一年正值中国春节,曾有几个阿廷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联合申请到一个卖中国饺子的摊位。他们先是分工买菜、买肉、买面粉、发面团、拌饺馅,然后当场□饺皮、包饺子,用不锈钢锅煮饺子,现做现卖,1马克一只饺子。这种做法引来了相当多赶集的德国人,把摊位围得水泄不通,生意十分红火。他们不仅是为了吃中国饺子尝鲜,更是为了观赏中国留学生表演制作饺子的技术,边看边吃,连声称赞。收摊时,几个中国留学生一清点,著实赚了一笔。
饺子在日本
饺子的诱惑——参加北海道大学“大学祭”活动有感
韩建宇
在日本研修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饺子吃。天天就是大米饭,顿顿都有细面条。饺子在日本被称为“唐扬”,有一种店外飘扬着标有“唐扬”字号的旗子一般多是由中国人开设的饺子店,专门出售中国饺子。这种饺子个头小,馅也少。有手工的,也有机械包的,手工饺子比机械的要贵些。至于味道嘛,和我们国内的速冻饺子差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也许是为了多赚外币,有趣的是被这种称为“唐扬”的中国饺子在日本卖的很贵,一般合人民币0.7~1.00元一个;而现在在我们国内一斤饺子60个才卖人民币15元,合0.25元一个,像我们这些相对比较贫穷的研修生看到这种店铺也就只能远远的闻一闻饺子的香味罢了。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各种各样的“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语的“祭”就是汉语“节”的意思。在日本,大到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小到几百人的村庄,都根据自己的地理、历史、文化而保留着有地方特色的各种“祭”。
“大学祭”有点类似我们国内各大学的“文化艺术节”。具体有很多项内容:在“大学祭”期间,学校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室、研究室向广大市民开放,加深市民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了解;举行文艺演出———日本大学生的爱好非常广泛,平时有很多类似兴趣小组的组织,而“大学祭”期间正是这些组织表现自我的大好时机。交响乐团、舞蹈团、摇滚乐队、演唱组合等无不潇洒走一回;而很多爱好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产生共鸣,而成为新成员的还有各种体育比赛———网球、棒球、弓箭、柔道……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食品一条街”
而这之中最令人趋之若鹜的要数“食品一条街”的活动了。北海道大学是日本国立大学,又是日本著名的七大帝国大学之一,学生来自日本全国各地,更有来自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为了能让大家尝到各个地方的风味小吃,也为大学生们进入社会作准备,学校将最宽的一条大道设为“食品街”,供学生搭帐篷,成立家乡风味小吃店,样子有点像我们国内的“大排档”。
今年为了庆祝北海道大学成立125周年,大学祭定在6月7日—10日。看到通知后我灵机一动,平时与日本人聊天时话题总难免会转到中国的饺子上,在我的印象中,有的日本人可能对更换频繁的日本首相是谁并不感兴趣,但却没有一个日本人对中国饺子不感兴趣的。我们何不借此良机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饺子呢!当我把想法说给好友孙忆年、郑东、于滨生几个人听时,大家“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首先从前期工作入手。别看大学祭只有4天时间,但从填写申请表开始,有着大量的前期工作要做:递交申请表、抽签选定摊位、交保证金、参加卫生安全培训、借帐篷器材、采购食品材料。本来就够繁琐的,再加上日本人那特有的办事认真劲,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创业难”的真谛。比如,于滨生去交保证金时,收款的日本人说,只有申请团体的负责人来交款才有效(我们注册的团体名叫“中华兄弟”,是以我的名字申请的,有学生证和照片做为存档),可我当时正在东京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一周内回不到札幌,而交款的截止日期马上就要到了,这可急坏了于滨生。他把身上所有的有效证件,都翻了出来,再加上一番信誓旦旦的保证,总算把钱交上了。事后他说:“当初我在日本领事馆办签证时也没这么费劲呀!”
一切准备工作结束后,6月7日这天迎来了“中华兄弟”饺子店的开市大吉,开张以后,生意的火爆程度超出了预想,姑且分成几个小故事来讲给大家听吧!
排队吃饺子
别说是经济发达的日本,就算在国内排队的事也不多见了吧!可是在我们的饺子店前却排起了长队,而且是从上午10时到晚上12时,几乎不间断地有人在排队,不管饺子包得多么快,就是赶不上排队的顾客们吃饺子的速度。到了第二天,不少回头客还带来了亲戚朋友,大家风卷残云般地吃完了好不容易才买到的饺子,依然余兴未消,不愿马上离去,围在店前看我们包饺子,问馅里都放了什么,何以这么“欧依西(好吃)”。人都有从众心理,看到这么多人站队,又引来了更多的人加入队伍。以至于阻滞了交通,惊动了学校的组委会,无奈组委会专门安排了一个人在我们的店前维持交通秩序。一个来采访“大学祭”的记者说,十几年来他每年都对北海道大学的“大学祭”进行采访报道,还从来没有见过人气这么旺的店呢!
“坐在我对面的兄弟”
虽然我们的店这么“火”,可是看看周围的日本同学们的店却并不尽人意。我们对面的铁板烧店、烧肉串店和炸土豆店的生意就不是很好。第一天,对面的兄弟们还拼命地吆喝,起劲地招揽顾客,但是来的人都像着了魔似的,“向后转,齐步走”来到了我们的店。到了第二天,这几位仁兄已经看破了“红尘”,索性坐在店里听着音乐,偶尔会有一两份生意,闲的时候便无奈地笑笑,看我们忙前跑后。没想到日本经济不景气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在“大学祭”中也得到了体现!
饺子含有“高科技”
我们几个人,于滨生日语最好,负责接待顾客。郑东心细,负责每天的采购、记账。孙忆年在家就是“模范丈夫”,和面、配馅这种技术活非他莫属。我则是十项全能:擀、包、煎、煮样样精通。另外,每天都有很多朋友来帮忙:沈贤德、王忠利、王一、关桐、刘辉、于小军、杨丽等。我们这些人除了博士就是修士,都是搞科研的。科技人员包出来的饺子,不就是高科技饺子吗?难怪饺子这么好吃,原来有技术含量呢!
中国驻札幌总领事馆的魏能涛领事热情地为我们送来了《神州学人》、《中国旅游》等大量宣传刊物。我们向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顾客免费赠送,于是在来往的人群中又出现了一道有趣的风景线———一边吃饺子一边看中国杂志的顾客。
朋友,留学生活固然是艰苦的,但艰苦中总会有乐趣的,只要你善于捕捉。苦中取乐是我们留学生活的应该之选。
“大学祭”之后的庆功“小”会上,大家做出了一致的总结:明年还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不大熟悉和了解中国饺子的日本人,现在已经把饺子生意做到了日本全国,无论中华面馆还是和风拉面馆,无一不卖饺子,并把拉面饺子字样写在招牌上、旗幌子上。凡是卖食品的超市都卖冷冻饺子。中国水饺也同豆腐一样,成为日本国民餐桌一品。显然,饺子在日本也成为了大众食品项目了。
不信大家去到网上用www.google.de去找一下,,,全都是日文的排在前面啊..
这是做烫面皮的做法,,我给放大了,是做蒸饺的
烫面皮的做法,,我给放大了,是做蒸饺的 辛苦了。。。。。。。。。。.....给不太会包的同学们网上转贴过来........包饺子(全程图解)
1. 和面:温开水一杯,水里放些许盐,面粉里放鸡蛋一个。水要徐徐的倒入盆中,筷子不停的搅动,感觉没有干面粉,都成面疙瘩的时候,就可以下手活了,揉面要用力,揉到面的表面很光滑就好乐,这时面光盆光手光是最佳境界。注意1:活面要提前,因为要有“醒”的过程,最好早上活好,下午包。
注意2:面锅要盖盖,防止水分蒸发。[ Last edited by leiessen on 2005-1-20 at 12:39 ] 拌馅:如果四个人吃,大约一斤肉馅即可。馅里放盐、味精、姜沫、酱油、料酒、香油、水(高汤最好),还可以加点胡椒粉什么的,反正自己喜欢的口味加啥都无所谓。顺时针搅拌,感觉所有的东西都融合在一起即可。
注意:拌好的肉馅放半个小时为好,叫煨。这时肉和作料融合在一起,比较好吃。 注意:感觉姜剁的比较好吃,以前用擦菜器擦成末,味道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