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9-10 00:29



嫦娥奔月的传说
中国网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冥览训》,只有一句话:“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世在传说中演绎出多种不同的版本,故事变得愈发有声有色。举一例:

相传嫦娥之夫后弈为神射手。上古时十日同现,庄稼枯死,民不聊生,神射手后羿请缨一气射下九日,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英雄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而他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当时,后弈的追星族不少,自然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只是鱼龙混杂,一位叫作蓬蒙的心术不正之徒也混了进来。

话说后弈成了知名人士后,还从昆仑王母处获赠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趁机闯入内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无奈,将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仙药果然疗效惊人,嫦娥的身子即刻产生离心力,飘离地面,夺窗而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弈得知后已无可挽回,他悲痛万分之后。在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妻子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月宫。百姓们闻知后也纷纷效仿,一同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在其它的版本中,也常见到将嫦娥描述成反面角色的,
不过,最受民间欢迎的,还是各种经过修饰、加工,使嫦娥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的版本。

《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在《嫦娥》中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因此,月宫也称“蟾宫”。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9-10 00:30




民间传说 兔子如何上月宫
中国网

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
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

嫦娥登上了月宫,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吴刚登上月宫,据《酉阳杂俎》的记载,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代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至于这兔子的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这月中的顾、菟既由一物变为二物,关于他们如何到月亮中去,民间也就有传说:吴刚学仙离家三年,炎帝之孙伯陵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孩子,吴刚谪月后,其妻内心负疚,于是就叫最小的二个孩子飞奔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月中的顾、兔,就是延、殳变成的。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9-10 00:39



吴刚折桂的传说
中国网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9-10 00:40



朱元璋起义与月饼的传说
中国网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 老北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9-10 00:43



唐明皇游广寒宫
中国网

    传说唐开元年间,中秋之夜,方士罗公远邀玄宗游月宫,掷手杖于空中,即化为银色大桥。过大桥,行数十里,到达一大城阙,横匾上有“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罗公远对玄宗说:“此乃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素衣飘然,婀娜多姿,随音乐翩翩舞于广庭中。玄宗看得如痴如醉,默记仙女优美舞曲,回到人间后,即命伶官依其声调整理出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然后配上模仿月宫仙女舞姿的舞蹈,这就是闻名后世的《霓裳羽衣曲》,成为千古佳话,月宫从此也有“广寒宫”之称。

文章来源: 四川新闻网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9-10 00:46



月亮里的兔子
            玉兔捣药的传说

中国网
“玉兔捣药”为道教掌故之一。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另说,很久以前,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一天,玉帝召见雄兔,它依依不舍地别过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好奇,就问旁边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很是同情。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但又舍不得宝贝女儿,几个女儿也难以割舍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泪而笑。最后决定让幼女去。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于是,我们的月亮神话里又多了一位可爱的兔小妹。

金叶子 发表于 2014-9-10 01:38



中秋来访~
奉上一枚月饼-

配料——
五颗快乐枣儿
一把开心米
六钱友情水
八克蜂蜜糖

用心意包裹
用幽默捆扎
用网络传达

保质期——
八月二十八前

保存方法——
请按保存键

——摘自人才网(略有改动)

金叶子 发表于 2014-9-10 01:46



各地中秋趣事

贵州中秋“偷瓜送子”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它的隆重气氛及意义仅次于春节,以至于五湖四海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和侨居海外以及流淌着中华民族血脉的后裔都很注重这个节目。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布依族,对“中秋节”又增添了另一个更具民俗内涵的节目意义———“送瓜崽”。

在二十世纪中叶,布依族居住的地区由于大多数都地处偏远山区。远离城镇,缺医少药,生育环境和居住条件都很差,生养的孩子成活率很低,很多这样的家庭在“中秋节”到来之前,布依族村寨的寨老就组织寨邻给这些孩子难以成活的夫妇送“瓜崽”。第一步首先由寨老物色好“瓜崽”,所物色的“瓜崽”并非是真正很小的瓜崽崽,而是生长在田间地头的一种特型瓜科,它必须是长型的,活似一只小木桶,放睡下形态就更活像一个婴儿睡在床上,布依族称之为桶型瓜,但瓜的外型一定要熟黄,这才是最佳的“瓜崽”候选瓜种。

寻访到哪家有这种瓜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送瓜仪式,像办喜事似地请酒宴。寻访到瓜后不能随便乱摘,要选熟黄,壮实,瓜纹线路很深的瓜,瓜的色泽要深金黄的,还推选人丁兴旺,至少是三代同堂人家的瓜,送瓜时瓜主不能参与,这家知道后要装着若无其事地选中哪家的瓜,寨邻们都很乐意为此奉献。

第二步是寻访到“瓜崽”后,就要将这一好消息告诉接受“瓜崽”的人家,说“中秋节”大伙给你家送“瓜崽”来,到那天你们不要走哪里去,在家等我们———迎接“瓜崽”。

这户人家接到寨老说大伙要给他们送“瓜崽”这一喜讯后,就要开始为迎接“瓜崽”忙碌开了,要为“瓜崽”制做背后的衣物,要磨豆腐备办酒席,到时候要做夜宵款待送“瓜崽”的寨老以及知晓前来庆贺的寨邻们。

第三步就是“中秋节”的晚上吃完晚饭,寨老就组织两面帮人分工作,一帮人陪着一位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男摘瓜手到地头去把“瓜崽”偷来,一帮人准备锣、鼓、钹、唢呐等乐器在进寨大朝门等着,等到地里偷瓜的人将“瓜崽”悄悄背进寨子的朝门里的时候,由背“瓜崽”的人在前面学着孩子哭,一帮人有的学着哄孩子说:“别哭了,我们送你回家,就要到家了。”大家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向接“瓜崽”的人家走去,进门到家后大家就说:“我们帮你家把迷路的‘瓜崽’送回来了。背瓜的人径直朝房间走去,些时女主人已在床边等着,帮背瓜人将“瓜崽”解下来给“瓜崽”穿上新做的衣物,用包单包在襁褓中,大家就嬉闹一阵抱给“瓜崽”夫妇二人背,又有人在背后装成小孩的哭声,“瓜崽”的母亲及在场的人们就拍着背扇诓哄背上的“瓜崽”“不要哭,妈妈背你等”,约半小时后,就说“瓜崽”睡着了,放他到床上睡觉,并给盖上被子。“瓜崽”的母亲随即和知情前来帮忙的邻居一起做夜宵宴款待送“瓜崽”回来的寨邻和前来庆贺的人吃,大家一起尽兴地喝酒划拳,送“瓜崽”仪式才算结束。待“瓜崽”在床上陪这对夫妇睡上三天三夜后,接受“瓜崽”的夫妇才将此瓜洗净来煮吃。此后,这对夫妇生育的孩子就叫“瓜崽”。但奇怪的是,但凡接受“瓜崽”后生育的夫妇,生下的孩子都是男孩。

(文/何文璐)

金叶子 发表于 2014-9-10 01:47



香港欢腾起舞火龙飞 共度中秋佳节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每年从农历八月十四起,铜锣湾大坑地区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长达70多米,龙身用珍珠草扎成32节,上面燃着数千炷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分,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文/何文璐)


金叶子 发表于 2014-9-10 01:49



台湾中秋“圆饼”“圆果”共祭月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个重要的民族节日,因此,台湾中秋节积沉了丰富特色的风俗并代代相传,流行至今。

首先是祭月和拜月。据闻是中秋节的起源,源于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后来,民间蔚然成风。到了明清时代,祭月时的供品,已形成规模: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上还会出售一种“月光纸”,上面会有月光、菩萨、宫殿,还有兔形人在月光下捣药。祭月后,即将此“月光纸”焚烧。

祭月的活动男士可以参加,但拜月的活动男士就不能参加了。所以在台湾,“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当妇女们忙着置办各种拜月的物品时,小孩子们也趁机跟着忙活。每当中秋,台湾街市上还会卖一种用来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

在台湾农民中,过中秋时,则要祭拜土地公。此习俗是要感谢土地公保佑其有丰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农民还得在田间插设“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夹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间。在台湾南部,森林茂密,农民们在中秋之日,还有祭拜树王公的习惯。

不可不提的是台湾还有一些与女性有关的中秋民俗,如:(1)中秋夜祈求长寿:台湾民间相传,中秋夜睡得越晚越长寿,尤其是少女在中秋夜晚睡,会使自己的母亲长寿。(2)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园中的蔬菜和葱,就表示她将觅到一位如意郎君。(3)祈求孩子: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中秋晚上,倘能到人家菜园里偷摘到一个瓜抱回家,来年就会生个胖娃娃。除此,在中秋夜深时,台湾妇女往往会在家中的神像前烧香,表达了欲问卜的事後,还要请示出门的方向,然後持香出门,一路上听到谈话和歌唱时,便掷杯问神,直到得到神明的认可答案为止。

(中国网综合)
页: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查看完整版本: ❤❤❤~春~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