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choc
发表于 2007-1-28 15:45
我可不是,比你们和他们差远了。
kaoya
发表于 2007-1-28 15:47
论坛里很多人都很谦虚哦,哈哈
Arterix
发表于 2007-1-28 17:02
谈到同声翻译,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固然重要,还要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用中文之乎者也,能用德语做报告,可是两者互换却没辙,道理何在?很简单,讲中文时完全是中文,说德语时完全换到德语,这样才能思维流利、言谈舒畅。要随时换来换去,除了Übungen,那可真像某网友所说,需要天赋了。
可能有一种人有这样的先天条件,那是出生在德国的中国孩子或者反之,他们从小就受两种文化的熏陶,也习惯在两者之间跳来跳去。只是接触到专业方面,那又只能靠一种语言深造,要在另一种语言达到同样的水平,还得用那种语言把专业从头理一遍。而人的习惯就是这样,对懂了的东西第二遍温习时往往不那么上心。所以专业方面能拿出手的同声翻译如海里捞针或说麦垛里捞针(考一下德文怎么说?;))。
本人的亲身体验,国内来德国的老总们总喜欢卖弄两手风雅,一次在祝酒辞中,人大委员大人信口来了一段歌德,讲类似“有朋自远方来”云云。上帝!歌德的著作多了,读过德文原版,可是哪一本哪一段是这段中文的对照?还那么长,随口翻译也不行啊。幸亏在场的德国人也都记不起歌德的原文来了,而且是酒会,也没有媒体在,糊弄一下了。过后想,真的在场的德国人没有歌德的粉丝?人家碍于面子一直抿嘴儿就是。这一想那个脸红啊!$害羞$ 不过,那是本人为某侨民团体义务服务,阿拉幸亏靠技术专业吃饭,这样一想心理也就平衡了。可是体现了同声翻译的难度。德国人如果在祝酒辞中用德文引用易经,各位又能想起多少呢?
serenita
发表于 2007-1-29 10:25
原帖由 Arterix 于 2007-1-28 17:02 发表
谈到同声翻译,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固然重要,还要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用中文之乎者也,能用德语做报告,可是两者互换却没辙,道理何在?很简单,讲中文时完全是中文,说德语时完全换 ...
我最怕的就是让我认翻成德文的孔夫子的话。。。常常看了半天还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哈哈。
wey
发表于 2007-1-29 10:52
中国人学外语晚, 学德语更晚 。
看过一篇介绍阿根廷, 巴西的联合国同声传译的文章, 那些人动不动就是双语家
庭啊, 父亲外交官啊,从小几个国家长大,什么的。
估计未来的不少同声翻译/国家领导人的翻译,要在德国长大的孩子里出了, 如果
他们汉语也很好的话。
[ 本帖最后由 wey 于 2007-1-29 11:03 编辑 ]
Arterix
发表于 2007-1-29 22:28
原帖由 serenita 于 2007-1-29 10:25 发表
我最怕的就是让我认翻成德文的孔夫子的话。。。常常看了半天还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哈哈。
其实老德不大喜欢孔老人家,他们最喜欢易经和道德经,更要命。
Arterix
发表于 2007-1-29 22:32
原帖由 wey 于 2007-1-29 10:52 发表
中国人学外语晚, 学德语更晚 。
看过一篇介绍阿根廷, 巴西的联合国同声传译的文章, 那些人动不动就是双语家
庭啊, 父亲外交官啊,从小几个国家长大,什么的。
估计未来的不少同声翻译/国家领导人的翻 ...
中文本身也很费年限的,上大学也还不敢说真的掌握了。
而欧洲的中学就是三门语言并行,当然他们的语言类似,又是发音和拼写基本相符。
不过,要翻译非常深奥的东西,光在双语环境中长大远远不够。
nordicwalking
发表于 2009-8-4 22:23
顶起来,大家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