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角余料
前面8到蔡和森,那我也来88李一纯。李一纯原名李崇英,此人名气不大,但实属jp中的jp。她本来是杨开慧哥哥杨开智的太太,杨开智拜托李立三送李一纯回湖南,结果李一纯就跟李立三跑了,后来在去莫斯科的时候,李立三叫她关心一下刚跑了老婆的蔡和森,她又跟蔡和森好上了。这还不算jp,jp的是第一次她觉得对不起杨开智就把自己一个妹妹许给了杨开智,后来又觉得对不起李立三,又把另一个妹妹许给了李立三。早年这些革命同志都是自己圈里换来换去,真是 g产g妻阿=====
老舍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母亲是给人洗衣服的。他根本读不起书,后来他们那来了一位富有的善人,看老舍有天分就出钱让他去上学。老舍就这样经常跑那善人家里玩,那善人有一个女儿。时间长了,两人眉来眼去的,就互相有好感,只是谁也没捅破那层纸。
后来,老舍出国了。这位善人想出家修行就把家里的资产全送给穷人。自己的女儿也去当尼姑了。几年后,老舍回国,就去找那位小姐。结果那小姐当暗娼了。可能是小姐本身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过不惯清苦的日子就走这条路;也有可能是那尼姑寺本来就是暗娼的聚集地,小姐羊入虎口了。
我看完觉得那父亲挺自私的,逛想着自己得道成仙,连女儿也不顾了。要是把女儿许配人了,这样才能毫无顾虑的出家吧!那小姐真的蛮可怜的,唉!可惜了一对有情人啊!后来老舍还想和那做了暗娼的小姐在一起,被老舍的朋友就劝阻了。
====
康圣人曾经和梁大师一起搞过“保皇公司”(真的是股份公司来的好像……),还游历到米国去募捐,然后在米国,有个小姑娘崇拜他,仰慕他,就做了他的不知道第四还是第五个姨太太。
该小姑娘说华侨,姓何,嫁给他时只有十八九岁,高中毕业生,当时康圣人好像已经四五十了,很高兴,可惜这个姨太太没多久就死掉了。
梁大师在夏威夷的时候,也有一个姓李的华侨小姐爱慕他,该李小姐据说特立独行,表现之一就是一头乱发,不化妆,不打扮,天然美。梁大师对伊也是十分有情,割舍不得,可惜当时他们组织不娶妾的会,所以只得“恨不相逢未嫁时”啦。
====
老康的儿子跟老康最小的情妇,日本的,有一腿
=======
讲一个丁玲的,丁最后的老公陈明,当时在延安是有老婆的,老婆名字叫席萍,文革前在广州药品检验所当书记.丁玲横刀夺夫时席萍还怀有孩子.这是真事.陈明比丁年轻十几岁
五七年陈明跟着丁玲倒霉席萍是很高兴的,基本上认为是自作自受
====
三少爷俞启威吧,他后来化名黄敬,是毛泽东夫人江青前夫,也就是现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的老爸.
====================================================
汗,俞ZS不正是新任的上海市委书记,膜拜,强大啊强大~~~~
--------------------------------------------------------
查了下,俞家北京强大啊
俞明震共有三兄弟,他居长。俞明震的三弟有个儿子叫俞大维,在国民政府当过国防部长,他的儿子俞扬和后来和蒋经国的唯一女儿蒋孝章,生了个儿子叫俞祖声(和俞正声一辈的);俞大维之妹俞大彩,是傅斯年的夫人,傅斯年是国民党时代北大的校长;俞大维之妹俞大姻嫁曾昭抡,曾昭抡系曾国藩之弟曾国潢之曾孙,原高教部副部长,教育家化学家。
陈寅恪的胞妹陈新午是俞大维的夫人,而陈寅恪的母亲俞明诗是俞大维的亲姑母,典型的两代姻亲
这样看来,陈寅恪和黄敬有因缘……
====
立三同志在苏联甩了前小姨子,娶了俄罗斯太太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中文名李莎,2人差10多岁。李立三大家都知道的“立三路线”失败后,他就被边缘化了,后来还被诬陷为日本间谍被苏联抓了起来,李莎倒是对他不离不弃。抗战胜利后李立三回到延安,刘少奇还建议他与李一纯复婚,他没同意,不多久李莎从俄罗斯赶来和他团聚。文革时被整的很惨,李立三自杀了,李莎和孩子关在监狱出狱才知道他已经死了好多年了。
===
再88周总理的干女儿孙维世吧。孙维世的父亲孙炳文是周恩来的早年战友,1927年在大革命中牺牲,周认了孙作干女儿把她带到了延安。后来周总理去苏联治手臂也把孙维世带去了,她就在那里学了几年戏剧,林彪在苏联养伤期间就看上了孙维世,她拒绝了林。后来孙维世随李立三太太李莎一同回国,林彪又动了心,引得叶群大吃干醋,周恩来平息了这件事。孙维世和金山好上了,当时金山的太太是张瑞芳,话说周恩来对金山是自称姐夫的。金山是上海滩的电影明星,黑白两道都吃的开,他和张瑞芳结婚的证婚人可是杜月笙,多大的面子阿。有说金山和蓝苹也有过情缘,主席和他谁也不欠谁。孙维世最后被三夫人和叶群整死了。
===
来八一个荀慧生同学的八卦
话说这位“四大名旦”之一,有赖前一阵央视的电视剧,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白牡丹同学在台上深得一个“浪”字。从电视中看,年幼的他在背背山爱好者的群伺下成长,作为好推倒的正太,战战兢兢活到了成年,于是,他不甘寂寞,我也要女人!
他有个女粉丝,是个女学生,姓苏,外号“苏半截”,因为人生得挺漂亮,可是腿短,只能看半截。苏半截小姐对白牡丹痴迷至深,进而以身相许,白牡丹同学当然乐惠消受。
只是半截小姐得到了台上的美人,又静极思动,与大师兄私通起来。那日半截小姐生了儿子,徒弟们群邀去贺喜,只见师傅坐在外面抽烟,师母抱着孩子在里面床上哭……
如你所料,半截小姐和大师兄消失在了茫茫人海……海海海
半截小姐活得很长,据说80年代还出来过,示范荀派,果然同别人的不大相同,可见有秘传
这是一个痴迷传统文化又接受新教育的女学生的爱情故事
同理可见特别风流的言慧珠女士,当年她捧角的时候,想来情形丝毫不亚于今日的脑残……
[ 本帖最后由 照葫芦画鱼 于 2008-1-10 18:31 编辑 ]
预留一楼
话说当年郭先生年轻的时候,看着国破山河也破,生命陷入了沉沦状态觉得生活暗无天日,看啥都没有希望了,就准备去跳楼
当他颤颤巍巍走到楼边:哎呀,妈呀,这么高啊
然后就活下来了。
他儿子死于文革,他都不救,这就是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中国从来就没有公共知识分子,只有哗众取宠之辈
--
这件事周国平在《岁月与性情》里讲过,郭世英当时身陷不测的时候,郭沫若准备去求总理的,可是去见总理之后看到总理又忙又疲惫,就不好意思提了,最后说明都没说就回去了,被夫人于立群深深埋怨,最后郭世英就死了,书上的照片看,郭世英还是很英俊的,就是年轻人的那种轮廓鲜明。
--
其实在中国现当代的文艺界,婚姻史上最BH的,还是郭沫若,那真叫一个“才子流氓”,JP男中的战斗机啊。俗话说的好啊,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
郭沫若的第一个老婆,是家里安排的,结婚后不久就被抛弃,不过郭沫若并没有和她正式离婚,只是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自己去了日本。在日本,郭沫若又跟一个叫安娜的日本女人同居,那个日本女人给他生了5个孩子。没想到抗日战争一爆发,他就把那一家老小全丢在了日本,一个人回到了中国,真不知道该算他伟大呢,还是无情无耻……郭沫若回到中国后不久又跟于立群同居,时间比较长,不过这个于立群却于1979年上吊自杀,不知为何。按理说此时文革也结束了,万物复苏,估计是文革时遭受的打击太大了吧。不过最最BH的还是他的原配老婆,尽管一结婚就被抛弃,却一直没离婚,在郭家空受68年,一直到死,真是实现了 “生是郭家的人,死是郭家的鬼”。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郭沫若后来的女人,不管是长期同居也好,短期同居也好,包括各给他生了5、6个孩子的安娜和于立群,都算不得妻子,只能算是“情妇”。
在此之外,郭沫若还有短期的同居情妇5、6个,都被他抛弃了。其中有一个还是他的“三太太”于立群的亲姐姐于立忱,被郭沫若抛弃后自杀了。郭沫若一年后又跟她的亲妹妹同居,没想到几十年后这个妹妹也上吊自杀了。一门两姐妹,全都死在了郭沫若的手上……
另外,郭沫若的有一个同居女友有性病,传染给了郭沫若,郭又把此病传染给了“二夫人”安娜。所以安娜的儿子郭博曾说:“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
以上资料,皆出自北京文艺版的88年出的《郭沫若传》,正统资料,绝非野史。
还是一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啊~~~~
--
刚刚搜索了一下资料,结果看到一篇文章记载了郭沫若的“三夫人”于立群的亲姐姐于立忱为何会为郭沫若自杀的前因后果,真是令人不胜唏嘘啊……郭沫若你这个无耻男啊,果然是JP中的战斗机啊!!!!!!!(亏我当年还那么喜欢你的《女神》,我真是瞎了眼啊~~!!!!!)
究竟真象如何,请让在北伐时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谢冰莹向我们详细揭示这个谜底:
这是半个世纪前一个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实故事。
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准条件。唉!谁曾料到,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这是一个秘密。一天,于立忱告诉我,她要去医院割盲肠炎,我按约定的时间去医院看她。护士说她在产房,孩子都取出来了。在产房,立忱看到我,摇摇头,一串热泪滚了下来。我连忙安慰她。
她说“我告诉你,将来你要替我申冤,答应不答应?”
我说:“没有问题,当然答应。”
这时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泪说: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后,就真的自杀了。(《于立忱之死》,《传记文学》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
还有一篇,是关于郭沫若和他的“二夫人”安娜的。虽然安娜是一个日本女人,而且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但是,郭沫若,你要表示爱国,难道就非得以这种手段来表示吗??你这个无耻贱男啊~~~~~详情如下:
1916年,留学日本、身为官费留学生的"流氓加才子"郭沫若用100多封情书伴随着诗人般的甜言蜜语,搭上了日本士族人家中的小姐佐藤富子,并与其生了5个儿女。
佐藤富子为了表达对郭沫若深切的爱情,后更名为"郭安娜"。
此后,大革命中郭沫若与安琳的始乱终弃、1933年流亡日本后嫖娼染上性病并传染给了安娜、花心导致才女于立忱的自杀这些事都无需说了,我只说自从他1937年离开日本,离开安娜和五个子女回国"参加革命"后,从此断绝了与安娜的一切联系,没有片言自语对安娜说明、交代,妻子换成了于立群。
安娜不同于张琼华。我们可以说张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办婚姻,你逃婚也好,抛弃也好,无可厚非;而与安娜是自(和)由相爱结合的,理应永远忠诚。然而他不。他不仅在婚姻存续期间就与安琳、与于立忱等发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从1937年始,借回国之机,把安娜连同五个孩子一起彻底抛弃,另寻新欢。(当时长男和夫20岁,次男郭博18岁,三男佛生15岁,女儿淑子13岁,四儿郭志鸿6 岁)此后从不给这群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任他们辗转挣扎,啼饥号寒,被日本警宪铁蹄践踏,皮鞭抽打,其境况遭遇,苦不堪言。当《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于1947年前往东京安娜住处时,面前一片惨景:室徒四壁,空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见中国的记者到来,安娜涕泪交流,哽咽难语,她只能断断续续地泣诉:“鼎堂他不应该是这样。自从他走掉之后,我们,我和孩子们都为他担惊受怕,他却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通,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的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的见到了蒋介石……。”
郭沫若用暗示的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过。他曲折地讲了十九路军一位团长的故事:这位团长与日本女子结了婚,两人相亲相爱,家庭美满。"9.18"事件那天晚上,是他在闸北打响了对日抗战的第一枪。"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他决心奔赴国难,遂与妻子离婚。在离婚席上,妻子当着证人的面对丈夫说:"你是军人,处在国难严重的时刻,正是你应该效命疆场的时候,请你不要顾虑我……
郭沫若讲这个故事的暗示原因很简单:他要告诉人们"忠孝不能两全",他是为了抗战为了国家和民族大局而抛弃安娜和五个子女的。
太光辉灿烂的理由了:他非但没有罪过,而且显得灵魂行为是多么多崇高与伟大。
抛妻弃子经过这种合理化的理由后,成了英雄的壮举。
后来,郭沫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后,一直回避见来中国定居的安娜。病危临死前,在安娜的强烈要求下,在病房中见了一面。安娜并没有追问自己和子女当年被抛弃的原因,反倒是郭沫若用一句话说明了这个原因。
郭沫若说:都是日本军国主义惹得祸。
用一个堂而皇之、虚无缥缈的理由来掩饰遮蔽个人的罪恶与错误,为自己个人的罪恶寻找出合理化的根据,这是中国人最乐于做的事,从政府到组织,从组织到个人,无不如此。
于是,太多的个人罪恶,用一个模糊的文字概念或者说游戏,就轻轻划过摆脱掉,与自己没有任何牵连与关系。一切都没有得到清算和反思,任何迫害他人的受害者,都在几个大而空的虚无字眼中让自己也变成了受害者。
(《上海滩》1995年11月28日)
--
[ 本帖最后由 照葫芦画鱼 于 2008-1-10 19:00 编辑 ] 要说绯闻的话,还有陈西滢夫妻的事情
凌叔华,据说是因为陈西滢不能满足她的生理需要,和一个外国人好上了,这个西方白人是个文学青年,后来到了西班牙参加了国际纵队和法西斯干上了,不幸在战争中牺牲了
可惜了陈西滢,在学术上,在文章上都被鲁迅压住了
结果后院还起火了
这个白人文学青年不是个普通的文学青年,他是维吉尼亚 伍尔芙的侄子朱利安 贝尔同学,凌同学出身豪门,家庭教师中有辜鸿铭这样的假洋鬼子保皇派,就此忽而成为布鲁姆死玻璃集团在中国的小支部……
话说虹影同学多年后在老公的支持下写了一本《K》,就是写凌同学的这段婚外情,被凌叔华的女儿告了……她女儿似乎叫陈小滢,老公是西滢嘛。
其实我是相信的,因为有贝尔同学的家信…… 水果月笙的故事
水果月笙的故事是一个小流氓的故事。话说杜月笙同学是上海人民的杰出代表——他是浦东人,大家都承认的本地人。
月笙同学从小家贫,所以就把他送到水果店去当学徒。虽然水果店没有背背山怪叔叔,但月笙同学的本质和也频同学完全不同,他是个不学好的家伙,最喜欢把烂水果抛到黄包车上的女人身上,然后在一旁嗷嗷怪叫。
因为他实在太恶劣了,所以水果店老板就把他开除了,可怜的月笙同学只能打打短工维持生活,打什么工呢?就是装西瓜。话说夏天的时候,有大量西瓜运来,需要好几个人排成一字长队,一个接一个抛西瓜,接住,再抛给下一个人。这种工作具有一定的杂耍性质,所以经常失手,抛西瓜的小瘪三们也时常故意把西瓜扔到地上,然后一哄而上吃掉烂瓜。
后来月笙同学说怎么发迹的呢?因为他搭上了黄金荣的一个情妇。不是说做她的小狼狗啦,就是嘴甜手快讨人喜欢。这个情妇和她的儿子(不是黄金荣生的)是上海滩的粪大王,就是说,全上海马桶里的黄白货是被这对母子垄断的,这可是一笔大大发财的生意,因为它可以做肥料,简直是一本万利。
月笙同学靠着马桶情妇上位了……
后来,月笙同学取代了金荣同学,成为一代枭雄,当他在鸦片烟榻上回忆起水果岁月,时常老泪纵横。他是个很文雅的人,即使天气再热,也穿着长衫。史量才和黄炎培每天都要到他家去一谈。他是个文盲,却会写两个很漂亮的字:杜镛——这是他的名字。
月笙同学发迹后,曾经回到浦东乡下办过一次生日。他是个大手笔,给乡里乡亲每人发脸盆和灯笼(要来做啥?),流水席开不停,更是每天供应抽不完的鸦片。和黄金荣那种小里小气的作风完全不同。他有一个专门烧鸦片的人,那人一身纹身,非常美艳。
那个后来嫁给杜月笙的叫什么孟小冬??曾经对梅兰芳梅帅哥十分钟情~~~~~~~~
孟小冬嫁给水果杜之前跟梅兰芳好过,后来有个小开喜欢孟,拿着枪到梅家闹事,打死一个客人,自己也被军警击毙。另外,梅夫人福芝芳也容不下孟,所以梅、孟就分手了。水果杜死后梅兰芳还到香港看过孟小冬。
====
一如既往地开吵,帖子质量下降了$NO$
===
小8下萧乾。萧乾在汕头教书时和学生萧曙雯闹了场师生恋,后来萧乾去燕大进修完回去接萧曙雯,临上船时她却失踪了,几十年后说当时资助她上学的地头蛇看上了她,她怕对萧乾不利,所以就跟了那个坏人。之后在赵望云的介绍下,萧乾和一个乡绅的女儿“小树叶”结婚了,抗战后萧乾调到香港工作,和雪妮(当时是金克木的女友)互生爱慕,但小树叶不肯离婚,当两难之际,他选择了去英国,算是逃避吧。萧乾在欧洲期间“小树叶”和雪妮却都各自结婚了。后来萧乾在英国和一个中英混血儿格温结婚了,两人回到中国。搞笑的是格温跟帮她接生的医生搞在了一起,婚变了。之后萧乾认识了后来携手一生的妻子文洁若。
“小树叶”就是萧珊的那个同学王树藏呀。 俞氏家族还有故事。常委俞正声的亲兄弟俞强生:
1985年安全部处长俞强生叛逃美国,直接导致中国在美国潜伏40余年最杰出间谍金无怠的被捕,金时任美国东亚政策研究室主任,不但为美国政府制定对华决策提供决定性研究报告,还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底线等绝密情报源源不断的交给中国,使我在外交上从容不迫,掌握主动。金的被捕是中国对美国情报战最重大的损失,三年后金在监狱中自杀身亡。这个人差一点就成了中情局的副局长。中国国安部展开全球追杀,俞虽受美国政府名义上保护,可还是在2年后被我方5名特勤人员追到南美某国于海中溺毙身亡。
蒋碧薇的故事基本上是这样的:她是宜兴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姐,早年与一姓查的公子订婚,蒋碧微不喜欢他(没见过,当然不喜欢),又传查公子考试作弊,蒋碧微更讨厌他了,这时她遇见了常来她家的穷画匠徐悲鸿,心生好感。
悲鸿要去法国学画,碧微与他私奔北平,后来到了巴黎。
在柏林,他们遇到了另一位在欧洲学画的中国留学生,此人名叫张道藩,家中有钱,热情温柔。五个中国留法学生组成“天狗会”,徐悲鸿是老二、张道藩是老三。日久生情,张道藩暗恋上蒋碧微,但被她拒绝,张道藩后来和一个法国巴黎女孩儿结婚,铸下终身大错。
三十年代,他们都回到国内,徐悲鸿成了著名画家、张道藩弃画从政,成了国民政府的高官,好朋友如常往来,甚至张道藩娶他的法国妻子,路费还是蒋碧微帮他张罗的。
徐悲鸿此时情感出轨,爱上了他的女学生孙韵君,蒋碧微不能忍受,两人频频争吵,张道藩两边劝和,但心里也不平静。
抗战爆发,徐悲鸿孤身远走他乡,没有了精神支持的蒋碧微,终于和张道藩也出轨了,他们热烈地爱上彼此,置双方的家人于不顾。
在孙韵君嫁给他人之后,徐悲鸿曾回重庆求蒋碧微原谅,但迷恋张道藩的蒋一口回绝了!
大陆解放前夕,张道藩安排蒋碧微去了台湾,他遣走法国妻子,和蒋碧微公开同居十年。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张道藩还是回到自己家里,接回了妻子__这个法国女人真可怜,张道藩一生都没有爱过她,据说是因为她不懂中文,没法和才子才女的张蒋沟通,但她一生都克尽妇道,从来没和蒋碧微正面冲突。
蒋碧微把自己的一生写成了回忆录,特别是“我与道藩”,张道藩的文采真好极了,而且深情热烈。
当年读罢此书,我唯一想说的是,蒋碧微,你脑袋进水,在巴黎就和张道藩在一起,那就对了!什么夫妻情份、彼此忠贞?人家徐悲鸿“始乱终弃”的时候,可是一点儿都没有犹豫!你白白为他吃那么多苦,然后让你和真正爱你的人,也一生痛苦,还伤害了许多人,特别是张道藩无辜的妻子~~
胡适大才子的八卦,也是非常值得88的
什么苇莲斯,陈哲蘅,曹佩珍,这三个女人都为他一生未嫁.
太强大了
真佩服胡太太,居然一个大字不认识的农妇可以把一个大才子摆弄得如此听话和老实.
值得女人学习啊
胡适这人招花惹草的本事强大,但是能善后的本事更强大.
还没有一个人来找胡适要死要活,一哭二骂三上吊的.据说胡适夫妇居然曾经在苇莲斯家里住过一个月,还相处融洽来着.....
曹佩珍,还是叫曹诚英?
我忘记了,但是她是胡适的表妹.
据说晚年在家前面开一条路,等着胡适回来和她长相厮守.就这样一直到死.......痴情女人的饿典型了 $支持$ $支持$ $支持$ 冯友兰写 江青的诗也很强大啦
那时 多是挂主席像的 他家还挂 江青像
那就更牛了
宗璞 给她爹辩护 都挺没必要的
老舍 也是建国后 最大的歌德派之一
也不应该 只因他迫害惨死 就不谈其过往之无良
还有吴晗 的确是受害者 但从其治史之本业看 他还是个学者吗?
也不知道 清华立他的像 是讽刺其学术成就 还是标举一政治事件
从这方面说 郭公也挺惨 好像媚上的事情都是他作的
只有他个人在那个时代 无行了
其他人 却都漂白了
其实 文人大都如此
不跟风跑 难啊 但以上几位 确实有些跟风的没有限度了
--
还有那个“山药蛋”派的代表赵树理,延安那会那叫一个又红又专,
《小二黑结婚》、《孟祥英翻身》、《李有财板话》,那个不是拼命讴歌共产党政权的,又是贫农出身,没有任何成分问题,
这样的人,到了文革的时候,却因为那些在延安写的书给定为“反革命”,可怜一个60岁的老人家,被红卫兵活活打死,死之前还在拼命喊“疼”……
还有那个写《野百合花》的王实味,因为在作品里批评了延安共产党政权中的腐败官僚问题,在“整风运动中”被定为“国民党特务”,直接枪毙了,成了被共产党政权正是处决的第一个文人。丁玲写的《在医院中》也揭露了延安的不少官僚问题,好在她名气大,又有很多关系,没被枪毙。不过后来也被整的够惨的了。
“1936年5月,埃德加·斯诺在去延安前最后一次拜访了鲁迅。当时斯诺夫人海伦·福斯特正在为斯诺编选的小说集《活的中国》撰写题为《现代中国文学运动》的长篇论文,受其委托,斯诺向鲁迅询问了23个大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是:包括诗人和戏剧作家在内,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鲁迅在提到茅盾、丁玲、田军等人后接着说,“田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有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这大概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有人将冰心、丁玲、萧红作为三代女作家的领军人物并提。是年,冰心36岁,自1919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已经踏入文坛 18年;丁玲32岁,1927年12月以《梦珂》登上文坛以来,从文也近10年;而萧红这时刚刚25岁,初涉文坛不过3年,她的受重视,实在是鲁迅独具慧眼。
三位女作家生活于动荡飘摇的时代——即便是共和国时期也并不安定,客观原因严重妨碍了她们之间应有的正常交流,于是,仅有的几次往来就变的弥足珍贵,特别值得我们回味。”
当年有个虹影丛书,“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就是有人8过的梁从诫不许将他妈林徽因编选在内的那个,因为名誉主编是冰心。主编柯灵,副主编陈子善。
话说第一辑收入10人,除了8过的冰心,萧红,丁玲,顺带8过的陈衡哲凌叔华,此外还有冯沅君,罗淑,罗洪,沉樱,施济美。
文艺女青年的生活总多少有些波澜的说~
沉樱MM的处女作刚发表,接到矛盾来信:“沉樱何人?是青年新秀,还是老作家化名”--可见其文笔。据说此人受当时流行的日本私情小说影响,所以取了这么个日本化的笔名。沉MM初与戏剧家马彦祥结婚,后离。又与诗人梁宗岱结婚,生有三个子女。后梁诗人英雄救美,与“美”好上了。于是沉樱不得不又一次离婚收场。
施济美因为反日,被日本特务追捕,逃到苏州的好友俞昭明家。与其弟俞允明相恋。后俞允明所在的武汉大学被日机轰炸,遇难。施于是终身不嫁。--我很喜欢她的文章。
民国女作家第二辑里收录的是林徽因,石评梅,卢隐,杨刚,关露,沈组棻,张兆和,张爱玲,梅娘等10位。这可都是有故事的人啊,期待高人818
《K》写的是凌叔华,凌才女在武汉大学当教授时和那个应聘来的外国文艺JP男的确有过那么一档子事,不过时间短很隐蔽,再加上凌和老公陈西滢一向比较低调,所以没宣扬开~~~
凌和徐志摩同志还有过一段,在陆小曼之前林徽因之后的空挡里,不过凌才女比林才女还不可能嫁给诗人同志,两位才女很不对付,为了诗人同志死后留下的“百宝箱”闹的鸡飞狗跳~~~
“1919年9月,身为“协和女大”学生会文书和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成员的谢婉莹,在《晨报》上发表过两篇职务内应做的宣传的文字后,第一次将自己的小说稿《两个家庭》很羞怯地交给了在《晨报》任编辑的表兄刘放园,并选了“冰心”做笔名。小说很快就印了出来,只是名字后却多了“女士”两个字——在那个年代里,这两个字无疑是个很大的卖点,编辑先生也显得颇具包装意识。冰心为此打电话到报社询问,但木已成舟,她也就默认了这个事实。于是随后几篇小说的署名都成了“冰心女士”,以至于当时的批评家在论及冰心时很少有单称冰心而不呼其为女士的。
冰心对女士称谓的默认,以及后来为《真善美》杂志“女作家号”应约写稿,一方面表明了她随和的天性,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与丁玲相比,冰心的确算不得一个女权主义者。丁玲似乎很讨厌别人称她为 “女”作家——1929年1月《真善美》杂志为“女作家号”登门求稿时,她则大叫着“我卖的是文字,不是‘女’字”,把编辑拒之门外。
自发表第一篇小说以后的两三年里,冰心自叙她“写滑了手”,《晨报》副刊上几乎每月甚至每周都有她的小说、诗歌发表,以后则扩至大牌杂志《小说月报》,冰心一跃成为当时文坛最多产、最副盛名的女作家。正当冰心的写作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丁玲还是一个风风火火从县里跑到省里、又从省里跑到大上海的一个叫蒋冰之的女学生。1923年,丁玲与好友王剑虹在瞿秋白、施存统等人的一再鼓励下进入上海大学就读,这是丁玲人生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在这所国共两党精英联办的学校里,她不仅开阔了眼界,接触了大批日后名震一时的政治名流,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好友王剑虹与瞿秋白的感情纠葛体验到了情感的冲击,一颗桀骜的心从此变的敏感细腻,好友的悲剧人生为她准备了第一份创作素材。1924年暑假王剑虹病逝,丁玲怀着失去挚友的痛苦来到北京,住在辟才胡同一处公寓里,随便补习一点功课,跟随一位画家胡乱涂着瓶瓶罐罐,学业上虽然毫无着落,却意外地收获了胡也频的爱情,并由此结识了沈从文。
1926年7月,冰心结束了在美的四年留学生活,9月回到母校燕京大学国文系任教,应该就在冰心回国后不久,丁玲跟着胡也频、沈从文,在冰心的弟弟谢冰季的带领下,第一次拜会了冰心。那时胡也频在编《京报》附刊《民众文艺周刊》,虽然发过一些诗文,但并不知名,丁玲自己则根本没有涉足文坛,所以她在回忆录里不无感触地把这次相见说成“一个年轻小作家的妻子”去看望一位“名作家”,并猜想冰心“或者只把我当成一个‘小读者’,看成是她小弟弟的朋友而已”。”
“冰心本人似乎对这次见面印象也不深,她在《悼丁玲》一文中的记述是“1928年夏天,她和胡也频、沈从文到我上海家里来看我”。尽管1927年随着父亲的调任上海,冰心的家也就迁居到了上海,任教北京的冰心有可能趁着暑假来上海小住。而1928年夏天,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也在上海,有可能再次相约去看望冰心。但是,当时胡也频三人先是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后来则一起开“红黑出版处”、编《红黑》月刊,写稿、编稿、校稿,忙的不亦乐乎,此时的丁玲和沈从文又都已在文坛崭露头角,无论从时间上还是驱动力上来说都不大可能再去拜访当时颇为沉寂而又偶尔来沪的冰心了,何况丁玲明确指出在1936年再次见到冰心以前只有1926年一次拜会,因此冰心的1928大抵是1926年的误记。
1931年9月,已经是名作家的丁玲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由于以前左联刊物色彩较为明显,被当局一一查禁,冯雪峰指示,《北斗》表面上要灰色一些。这样,丁玲就广泛联系了林徽音、徐志摩、凌叔华、陈衡哲等中间作家,其中也有冰心。冰心分别在《北斗》第一、二期上发表了诗歌《我劝你》和《惊爱如同一车风》。可惜这两期出后,《北斗》本色难改,冰心等人的名字也就从刊物上消失了。冰心、丁玲的这次交往虽短,却给双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冰心记住的是两个人通信时上下款都只用一个“冰”字,因为丁玲原名蒋冰之。而丁玲大概对第一次相见时的自卑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对冰心的这次慷慨赐稿心存感激,增加了对冰心的好感。
转眼到了1936年,丁玲自1933年意外被绑架后已届三载,国民党当局渐渐放松了对她的管束,丁玲于是在长期考虑后,决定到北京通过红色教授李达寻找党组织。李达曾是1922年丁玲初到上海入读平民女校时的老师,就读期间,丁玲与李达及其夫人王会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1 年胡也频被捕后,李达夫妇曾接丁玲到他们家里避居,1933年丁玲本人被绑架后,他们也曾积极营救。因此丁玲一度视李达夫妇为“唯一亲近的熟人”。
1936年5月,丁玲来到北京李达家,李达夫妇热情依旧,只是只字不提丁玲要找的党,而且李达还诚恳地劝她以后不要再搞政治,就埋头写文章。四、五天后的一天,李达忽然提醒丁玲去看望女作家冰心。照李达的本意,大约这可以淡化丁玲的政治色彩,给人以丁玲不问政治的印象。虽然这样的结果并非丁玲所愿,会见冰心也根本不在她的计划中,但她还是来到了燕京大学冰心的教授小楼。想来柔弱文静的冰心自有一股高贵的气质在,因为高傲如丁玲者在她面前每每感到“矮一点”,上次会见是“一个年轻小作家的妻子去看望一位名作家”,这次则成了“一个笨拙的处境不顺的小作家去高攀一个老作家”。见到冰心,丁玲感觉 “即使平时有傲气这时也拿不出来”,与冰心的“很会照顾人,说话文气、得体”相比,丁玲总觉得自己“别扭和手足无措,浑身不得劲”。
其实她们的这次会面还是很随意的,因为丁玲突然到来时,冰心正在给儿子洗澡,丁玲还因此慨叹说,自己就不常有这种与孩子同在的机会——为了方便寻找党组织,方便出逃,4月份,丁玲就安排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回湖南了。正是给孩子洗澡这个颇为家居性的场面使得冰心在时隔六十年后仍能记得这次会见,只是冰心把时间记成了1931或32年,而31或32年,丁玲正积极投身左翼文化运动,是没有机会前往北京去看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