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a 发表于 2008-7-8 10:27

原帖由 pingp 于 2008-7-7 19:19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没啥,nichts personlich,别误会。就是大家别老车轱辘话自己会什么,同时还想想怎么能umsetzung,我的方案就是人先回去工作。

当然这些东西还是可以平衡的,当年在Stuttgart打工也是早上5点多出门。例如不要 ...
呵,我原来要交回去的东西更多..不说了,自己的选择啊:mad:

唐小鸭 发表于 2008-7-8 12:53

原帖由 pingp 于 2008-7-7 16:13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可以延成六个月。六个月再找不到工作的话,估计就要归海了$汗$
不过也可以挂在我姨开的公司下面办个工作签证。
还有就是拿个北京市的留学生居留证,可以呆两年。
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 你回去的不是时候, 刚好奥运其间收紧政策, 这一类的很难办, 尤其是挂靠国内亲友小公司这种情况。 我刚从国内回来, 看见好几个加拿大美国海归碰壁了, 有朋友做外事工作的, 告诉我避避风头, 过了今年看政策情况再来办。

唐小鸭 发表于 2008-7-8 13:04

恁们心态都不错了, 能准备回去跟IT民工们挤地铁。我也想自己有时候是不是眼高手低了,总想独立做个完整的大项目, 国内哪里有那么多马云李彦宏呢?其实只要自己快乐, 就是开个淘宝小店, 做精做好了也足以养活自己, 还算沾了点电子商务呢。$汗$ $汗$
不过回去跟民工们挤地铁, 一天两天新鲜一下还行,常年坚持住也不容易。 因为年龄慢慢大了, 挤地铁的多是些刚出学校门的弟弟妹妹, 国内的环境, 周围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比来比去, 很容易让人惭愧的说$害羞$

violetpeter 发表于 2008-7-8 13:09

白天学J2EE,晚上去新东方,抽空套身西装打一桑塔纳冒充海龟去面试。

顶着个!

:D :D

pingp 发表于 2008-7-8 16:47

拥挤不堪的城铁13号线

http://tghang.blog.sohu.com/68779791.html

    每天早上都要去赶8:00到达霍营8:03出发驶向西直门的城铁,那个时间段的车我想应该是最挤的了,因为我实在想像不出比那更挤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早上在霍营上车后,看到中间有空隙,就赶忙把自己往里塞了一下,结果不小心轻轻碰倒一位面色苍白秀发飘逸略有姿色的女士,她回过头来用哀怨加不满还有几分不屑的目光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好像我给了她多大委屈。我很郁闷,难道小姐您是第一天坐城铁吗?对待这么老实厚道和蔼可亲的霍营人民竟然如此不友好,等下一站身手了得的回龙观人民上来了你就知道咋回事了。
  
  每次城铁到达回龙观的之前,我都在心里暗暗算一卦,看看能挤到什么程度。最严重的时候是被挤到不能呼吸,两只脚站在人家的鞋缝里,感觉身体在渐渐被压扁。在上下班高峰的城铁13号线列车里,无论男女老少黑白美丑,一捆捆互不相识的人都必须被迫保持着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你的胳膊别着我的肘子,我的熊腰贴着你的虎背,你的马尾辫扫着我的酒糟鼻,一个人拿着报纸,有三四个脑袋围着看,他们不得不看,因为就在眼前。
  
  今天也不例外,回龙观人民就是力量大。车门一开,人潮就黑压压地涌了进来,被压迫的人们难免喊出几声“哎哟”“哇噻”,还有一个东北口音的大嗓门在车门处向大家呼吁:“再往里挤挤嗷,大家都挺着急上班地,来,一二!”然后车门“咯吱”一声终于关上了。人肉罐头车继续前行,下一站是龙泽,人也是巨多无比,其实要论实力,龙泽人民的力量应该比回龙观人民还要大,因为他们在这样已经挤得满满的车厢里还能再挤上若干人等,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尤其是那些付出了力量但是自己没挤上去而是把别人挤上去的同志,真是可敬。据一个住在回龙观的同事说,他挤城铁从来就没在第一茬挤上去过,等到下一茬,也是被别人挤上去的。
  
  有一次特别挤的时候,我脑海里突然闪现出电视剧《战争与回忆》里通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运囚车,感觉颇有几分相似——拥挤的让人窒息。回龙观人民的力量曾经把我逼急过,我气若游丝地向他们大声喊“别上了,等下一辆吧”这样无关痛痒的话,现在就不是了,有时候挤着挤着居然把我挤笑了,想一想这一车都是什么人啊?80%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剩下的不是大专就是自考,都是上地、中关村、西直门一带的工作的初中级白领,一个个都是一幅衣冠楚楚张冠李戴的样子,抓一把散放着,绝对淑女的像淑女,绅士的像绅士,可是一挤在着黑压压的城铁里,一个个就全都斯文扫地狼狈不堪蓬头垢面了。
  
  当挤车肉体的痛苦上升为精神上的痛苦,就会产生买车的冲动。一位已经准备买车的朋友问我:你还在庸俗地挤公车吗?我说:是啊。在北京这座交通残废的城市里,就算你买了车又能斯文到哪去呢?只不过是从人挤人变成车挤车,好不到哪儿去,不过是一种痛苦演变成另一种痛苦而已。

thinkpod 发表于 2008-7-8 18:28

建议住山东,买直升机。一定要直升的。直接飞到公司楼顶

pingp 发表于 2008-7-8 19:01

应该多建一些卫星城,把高科技都迁出去,然后给IT民工建几个Getto

趴趴 发表于 2008-7-8 19:44

ls的GG好久没更新日记了$m19$

pingp 发表于 2008-7-8 20:28

很好的关于手机的PPT
http://www.slideshare.net/matwaan/going-mobile-connecting-lifestyle-brands-with-consumer-lifestyles?src=related_normal&rel=416059

http://www.slideshare.net/rudydw/the-mobile-startup-ecosystem-rudy-de-waele/

http://www.slideshare.net/rudydw/mobile-20-plugg/

[ 本帖最后由 pingp 于 2008-7-8 20:34 编辑 ]

pingp 发表于 2008-7-9 09:44

一个苹果使用者的感触----转帖

我喜欢上苹果可能和很多朋友都不同...我是在去年一次无意之中看到Steve jobs的2007 Macworld大会高清版录象...那段时间我正好要给我的老总做一次汇报(The9的CEO朱骏先生).看完Jobs的那场Show之后,自己被深深震撼.于是开始模仿着做了一个类似那场大会的PPT.当时我还没有买MAC,所以在把PPT版本做完之后,我让我们视频小组强行用视频工具把整个 MACWORLD上的动画效果做了出来,那晚整个小组做了一个通宵...第2天开会时,我是用Windows Media播放,手上拿着一个微软的无线鼠标(鼠标背面也有控制器,好象是900RMB的那款).结果呢?那场演讲非常成功,在公司和经销商大会上均表现出了极佳的效果...后来我才知道,原来Jobs是iWork的Keynote做的,于是在去年5月份,我忍不住决定去买一台MBP.

我自己是个典型的外表型消费者...在遇见MAC之前,我一直是SONY的忠实拥护者.在决定购买MBP的时候,我曾经很犹豫,因为5月份SONY的 TZ18将推出,轻巧、超薄以及20G的闪存硬盘对我的吸引力是非常得大。在淮海路赛博,我在北门的APPLE和大堂的SONY两家专卖店徘徊了很久。因为当时价格都差不多了。MBP 21000,SONYTZ 26000。最后,还是老天给我做出了选择,SONY专卖店的人告诉我,如果要买TZ最高配置需要再等10天....我这个人消费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等了。于是乖乖的买了MBP。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Steve Jobs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把“CEO个人魅力和公司产品完美结合”的人。苹果的用户,只要喜欢上它的产品就会很快喜欢上Jobs,喜欢上Jobs的人也会对Apple的产品产生很大的购买动力。这一点连Bill Gatez都很难做到,在美国,虽然喜欢Gatez的人很多,但不代表这些人就会主动去购买MS的产品。但这一点上Jobs做到了。

我自己就是这类典型用户。喜欢Jobs的演讲,让我热爱上了苹果;随着我购买了MBP,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了解苹果的历史。在过去的半年里,我买了关于 Apple和Jobs的所有书籍传记。看得越多,于是买的东西也越多起来了. iPhone、iPone 蓝牙、Airport Extreme,前两天在家里为了组建一个个人工作室,又买了一台24寸的iMac.仔细算算,短短半年里,已经在苹果上花了近5万元了。

在与Apple一起走过的半年时间里,我自己得到的体会是,Apple不但能很好的提高我的工作,更能给予我很多思路的拓展。Apple的广告语,一直给予我很多思想的激荡,从之前的Think Different ,到如今MBA的There's something in the air.这些广告语总能给于我的工作和生活很多启迪。


在iPhone上市的那一天,我在网上仔细查看美国的销售新闻。其中一张很经典的图,是一个亚裔男子,排了好久的队买到了iPhone,然后从 AT&T专卖店走出来的时候,高举iPhone袋子,面带骄傲,而边上两排的Apple工作人员夹道给他鼓掌。当时看到这个画面,我第一个反应就是,终于明白为什么在iPhone美国上市前,Apple要在美国招募了近3000名志愿者和义工。这些人穿上了Apple的工作服,就是站在专卖店门口的两侧,给予消费者鼓掌的。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消费者的体验,增加他们对于APPLE品牌的忠实度,还可以通过大量的新闻记者,把这些热血沸腾的图片传递到全球每个角落热爱苹果,关注iPhone上市的用户面前。所以,这招是非常厉害。

其次,直到今天我一直把那张图片藏在我的电脑里。我是做网络游戏的,我看完那张图,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去做一款游戏也能达到这种轰动效应的。让用户为了拿一张客户端光盘也可以排队的,并且在获得产品后还能如此骄傲的。在中国曾经有过那么一次机会,那是魔兽世界的上市。可惜那时我还在久游网。现在还要找这样一款重量级的产品,太难了。但因为这张图,他给了我一个梦想。我想,早晚我会去实现它的。

此外,Steve Jobs这个人本身的故事,也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做事的哲学。包括当年他们去施乐公司“引进”了鼠标和第一代图形操作系统,包括Steve Jobs被董事会踢出公司,最后又在97年被隆重的请回来以及他上台时全场持续5分钟的掌声,还包括他这10年来没有出售过一股苹果公司的股票等等,这些故事,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成功的人的历练过程。

今天,会如此激动在凌晨上来发这个贴,也是因为昨天自己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我用苹果的KEYNOTE给盛大的陈总做了一个运营立项的演讲,创造了两个历史:1. 创造了盛大内部第一次桥哥听完PPT后带头鼓掌的历史。 2. 在盛大内部,陈总一般听PPT不会超过10分钟,所以你必须把所有内容包含在10分钟内。而我们通过Keynote,所谓的“把听众的眼球牢牢的吸引在大屏幕上”这样一种方式,在盛大内部创造了让老板听完41分钟的汇报的新记录。所以,我是非常感激苹果能为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出这么好的工具。同时也在感慨,为什么在国内的Business Meeting上能使用这些前瞻性工具的人如此之少。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就是昨天在上台讲PPT前,我最担心的是MBP是否会和现场的投影仪有冲突,无法把画面传递到大屏幕上去(曾经发生过一次这样的问题...)。当时我跟我的团队说,如果连接投影出了问题,我一定要写信去臭骂一顿Steve Jobs毁了我一生最重要的转机,因为Keynote的"导出"效果实在和其本身展示出来的效果差太多....不过好在,这次没出漏洞。

所以,我觉得Apple给予我们,尤其是给予我,带来的不单单是一些技术面、人性化体验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Apple这个品牌本身,可以给予我们年轻人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对于生活,对于工作,更加的积极、乐观与进取。这写是我喜欢上Apple之后得出的一些切身体会。

最后说到了Mac Book Air。我很同意一名美国分析师对于此次MACWORLD大会的看法,他认为今年的MACWORLD大会,是一次“修补”会。
去年我曾经很冲动想买Apple TV,但最后因为他只有10个G,我一想,根本放不了几盘片子嘛。。结果就放弃了。于是,今年他们推出了Time Capsule,这样一来,我当初疑惑的问题就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所以这个产品,自然进入了我的考虑范围中。此外,在Mac Book AirIR上也是同样,当初我自己差一点买了SONY TZ,原因就是它轻、小、薄,如今Mac Book Air上市了,我好无疑问,一定会考虑MBA。与SONY相比,苹果所引领的文化,对于生活的工作的人性化崇尚,要远远高于SONY。所以,我认为今年的 MacWorld开得是成功的。

我认为会影响AIR销售最大的门槛,不是所谓的接口有多少,也不是电池能不能换,最重要的问题是,有一大部分像我这一类外表型用户,他们对于苹果的不理解,对于苹果操作使用过程中的畏惧心理,怕不会用,怕兼容性不够等等这些苹果多年遗漏下来老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一大批追求时尚的用户对于购买AIR的驱动力。

Anyway,我认为AIR还是一款很棒的产品。除了产品本身的吸引力以外,我尤其喜欢它的广告语,当你遇到生活的困难时,你应牢计AIR的广告语, There's something in the air. 无论现实有多么坎坷多么困难,我们都有应该抬头看看天空,我们的理想和我们的梦想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已在我们的空气中。我们应该继续努力、用心、全力以赴的追逐下去。
以上,均是自己这半年来对于苹果的感触,写得很多地方不到位。希望大家多多指点。以后还有很多问题要向大家请教。 1203790_1.jpg (23.14 KB)
2008-3-23 10:02

wey 发表于 2008-7-9 10:16

"白天学J2EE,晚上去新东方"

我的打算, 我可能先在德国失业半年到一年。利用这一年时间, 一边休整锻炼身体,
一边整理思路," 回国准备。复习英语,不去新东方了,而是去英国或美国蹲三
个月到半年,没有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始终是个遗憾。失业者劳动局只容许连续离开三周,几个月要不要失业金也无所
谓。 主要是利用难得的失业休整时间和安静的环境。真要立即回国,国内的浮躁环境,
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了。

[ 本帖最后由 wey 于 2008-7-9 10:22 编辑 ]

莱茵 发表于 2008-7-9 11:37

原帖由 kaiser0825 于 2008-7-4 17:29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所以说, 如果没本事能找到资金, 其他技术什么都是空话.
$支持$ $支持$ $支持$

莱茵 发表于 2008-7-9 11:43

原帖由 pingp 于 2008-7-4 18:15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你看,咱们讨论的时候
1 无目的地讨论
2 无序地争吵
一点也不德国啊$汗$ 当然比国内论坛三句话就问候祖宗还是强不少

我觉得那个开学校的想法挺不错,投资不大,能很快回龙资金。特别是二线城市,市场应该很大。 ...
找一帮搞TUEV的、GS的回国开讲座:cool:

莱茵 发表于 2008-7-9 11:49

原帖由 pingp 于 2008-7-8 19:0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应该多建一些卫星城,把高科技都迁出去,然后给IT民工建几个Getto
$支持$ $支持$ $支持$

pingp 发表于 2008-7-9 12:53

原帖由 wey 于 2008-7-9 10:16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白天学J2EE,晚上去新东方"

我的打算, 我可能先在德国失业半年到一年。利用这一年时间, 一边休整锻炼身体,
一边整理思路," 回国准备。复习英语,不去新东方了,而是去英国或美国蹲三
个月到半年,没有在美 ...


时间不要太长了,可以做一些开源项目锻炼一下自己,开拓一下思路。企业里面固然有在家学不到的东西,反过来也是。现在找工作过程中,慢慢发现一些由开源社群聚合的私人公司,觉得是大企业之外的另外一种选择了。当然这种模式在国内还比较少,不过在英国和北欧好像挺多的。有时候想,毕竟不是二十三四岁,应该抓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已经没有时间准备。去咨询公司等等Fancy的想法基本已经放弃了,我觉得自己已经太迟整合到那个系统之内了(二十五六时候最好),等再出来,可能就做不了什么事情了。

例如这个网站和公司就是搞敏捷开发的,挺成熟的,而且也有和传统产业接轨的经营模式。
思想很新有活力。

http://www.infoq.com/cn/about.jsp
http://www.thoughtworks.com.cn/

http://k9zw.files.wordpress.com/2007/10/think.jpg

oder

http://www.engadget.com/media/2006/06/12899.jpg

[ 本帖最后由 pingp 于 2008-7-9 13:01 编辑 ]

唐小鸭 发表于 2008-7-9 21:40

原帖由 wey 于 2008-7-9 10:16 发表 http://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白天学J2EE,晚上去新东方"

我的打算, 我可能先在德国失业半年到一年。利用这一年时间, 一边休整锻炼身体,
一边整理思路," 回国准备。复习英语,不去新东方了,而是去英国或美国蹲三
个月到半年,没有在美 ...
呵呵, 不错. 还告诉你一个秘诀, 你可以利用去美国这段时间, 申请面试,或者培训,Arbeitsamt报销路费和学费, 也可以待的时间长一些, 我认识的一个人就这么去了趟西班牙耍了耍...

pingp 发表于 2008-7-10 01:20

原帖由 唐小鸭 于 2008-7-9 21:40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 不错. 还告诉你一个秘诀, 你可以利用去美国这段时间, 申请面试,或者培训,Arbeitsamt报销路费和学费, 也可以待的时间长一些, 我认识的一个人就这么去了趟西班牙耍了耍...

去中国也可以如法炮制么

wuzuquan 发表于 2008-7-10 11:06

原帖由 pingp 于 2008-7-4 12:57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国内认识人里面比较靠谱的一个创业。一中学同学在某巨大IT集团里面,10年工作经验,现在是一部门的架构师。他打算将来把手下拉一批人出去自己开公司,继续搞现在的产品。他经验挺丰富,来这个公司之前在HP,IBM不同 ...

第二位是祖铮吧?原来他具体是做这个滴

pingp 发表于 2008-7-10 12:07

原帖由 wuzuquan 于 2008-7-10 11:06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第二位是祖铮吧?原来他具体是做这个滴

是啊,他这么有名?类似ciao那种比价引擎。

我个人不太看好这种商业模式,竞争太激烈,类似ebay,没有第二名。需要很强的现金流支持,太苦了。

[ 本帖最后由 pingp 于 2008-7-10 12:09 编辑 ]

wey 发表于 2008-7-10 12:11

原帖由 pingp 于 2008-7-10 12:07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是啊,他这么有名?类似ciao那种比价引擎。

我个人不太看好这种商业模式,竞争太激烈,类似ebay,没有第二名。需要很强的现金流支持,太苦了。


Ciao现在没多少人看了,太商业化了

pingp 发表于 2008-7-10 13:01

看到一个挺有趣的人,当然具体经历从那些捧场文章里面看不出什么。

http://blog.sina.com.cn/jackpan

http://campus.chinaren.com/20050514/n225564054.shtml

大学毕业之后,潘杰客开始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任工程师,后升任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从1988年开始担任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并同时兼任美国中文电视(Sino Vision)新闻主播。1997年至2000年期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奥迪汽车集团总部负责亚太区品牌经营,后任大中华区营销总监兼首席顾问。自2001年始,任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首席财经评论员兼主持人。2003年创办专访世界名人和各国领袖的电视节目“21@21”,是上海东方卫视的独立制片人兼主持人。目前也是亚洲资本论坛首席主持人。

潘杰客成功地主持或策划过上百个国际会议、高峰论坛、大型活动的开幕和闭幕式、颁奖典礼以及世界经济界和企业界的专家首脑圆桌讨论会。这其中包括: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亚洲资本论坛、世界华商大会、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以及哈佛论坛等。潘杰客也为欧美等几十个外国政府或公司的驻华机构策划主持过各种活动。

=================

HUOXINGYU 发表于 2008-7-10 14:49

没耐心看,

在国内是自己做咨询公司的,主要针对生产线上的问题。觉得请德国工程师去培训不现实,国内生产线上的人一般都是中国人,极少喜欢用汉语之外的语言参加培训,高层更喜欢出国培训。而且生产线上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员工知识欠缺的问题

chutium 发表于 2008-7-10 21:09

看此贴已经是我这几天吃饭的时候必干的一件事了,呵呵,很休闲……

楼上:说的很有道理。。。是得好好考虑

pingp:那个主持人那个。。。没看出来有啥特别值得参考的啊,能毕业就进建总,升到建设部那么高职位的,肯定也小有后台吧
你给的那个infoq那个网站,内容是挺有水平。。。真是感慨啊,这年头怎么感觉忽然一下高手到处都是啊。。。。。。。。想当年,02年左右那个年代,看技术的东西,csdn基本上就是权威了,现在……各种各样的网站简直太多了,比如那个javaeye还是叫什么的,上面很好很有用文章也很多,发展的真是不敢想象啊

wey:这个网站不错
http://www.testberichte.de/
基于各个评测机构的测试报告的产品搜索引擎,这个很有创意啊。。。不过在中国恐怕玩不转,中国那些评测报告。。。

还有一个
http://www.blog-testberichte.de/
也是类似的东西,创意不错

pingp 发表于 2008-7-12 16:24

再提供一个 Google的教育频道

http://www.youtube.com/user/googletechtalks

最近开始对ebay,amazon和google这些的后台Scalability架构越来越感兴趣。这些新科技公司也更加人性化,更适合自己。
不过深感自己理论缺乏,大学偏理论的课程多数还给教授了。

当然技术无止境,如果兴趣不光是技术,应该找机会去学习管理技术。

[ 本帖最后由 pingp 于 2008-7-12 16:59 编辑 ]

pingp 发表于 2008-7-13 09:42

原帖由 chutium 于 2008-7-10 21:09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pingp:那个主持人那个。。。没看出来有啥特别值得参考的啊,能毕业就进建总,升到建设部那么高职位的 ...

意思是人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许会有很多跳跃。当然机遇也很重要了,有点邓文迪的意思。
那哥们从88年到95年在NY当个什么文化基金会主席,八成也就是个到处刷盘子送外卖的,人总是有起伏。

国内找工作没有什么眉目,想想可以去一些感兴趣的地方试试,例如洪晃的杂志社,一直也在招人。

http://blog.sina.com.cn/honghuan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bdd0a0100981m.html

[ 本帖最后由 pingp 于 2008-7-13 10:27 编辑 ]

sorryloki 发表于 2008-7-13 13:16

我国来看牛人谈天。。。虽然不搞这块IT这面,但是看得也蛮鸡血。。。

mwa 发表于 2008-7-13 20:04

昨天刚和回国半年一朋友聊了电话
我朋友,32 INFO UNI毕业 这边一大型美国软件公司德国分公司4年经验 技术背景非常好 德英语也都很流利 德国籍
回去单位为微软中国 职位是PM,年薪35万

他的自我感觉 回去半年后 感觉他明显从刚回去的兴奋变成迷茫 按他说 为进入迷茫期,压力非常大 而且国内外资企业普遍缺乏长期人力资源计划 除了个别leaders 微软里面40岁以上为公司服务超过10年的员工基本没有 向上空间非常有限 工作压力比这边 按他原话就是 大10倍以上 按他话说就是也不知道这些人干着干着就跑哪里去了

我说能换个地方不 他说别的地方还不如微软 思科,SUN和HP都是有名累死人的地方 连西门子北京都能把人累吐血 两个其他的同系的都在SIEMENS LTD CHINA 简称SLC SALARIES LOW COMPANY 周末从来都是加满班 而且工资只有10000出头 去北京半年了 居然大家还没见过面

他原话如下
国外的压力其实是我们自己闲着找的 国内..呵呵 泡吧 吹牛,美女 对不起哥哥 我只想睡觉

[ 本帖最后由 mwa 于 2008-7-13 20:08 编辑 ]

小牛军队 发表于 2008-7-13 20:22

原帖由 mwa 于 2008-7-13 20:04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昨天刚和回国半年一朋友聊了电话
我朋友,32 INFO UNI毕业 这边一大型美国软件公司德国分公司4年经验 技术背景非常好 德英语也都很流利 德国籍
回去单位为微软中国 职位是PM,年薪35万

他的自我感觉 回去半年后 感 ...

什么P?Product还是Project?

mwa 发表于 2008-7-13 20:25

Program Manager 微软的职位设置比较搞笑 这个职位内容和项目经理比较接近 不管人

[ 本帖最后由 mwa 于 2008-7-13 20:31 编辑 ]

mwa 发表于 2008-7-13 20:29

对了 他还说 他只想睡觉 但又睡不着 每天因为没有国内驾照只能赶地铁然后换BUS 那叫一个苦
呵呵

说老实话 我最近对回国越来越冷静了 除了自己创业或拿这边的合同 直接回去象他按本地合同聘用PLUS平衡一点海外待遇 我是一点勇气和兴趣都没有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有创业经历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拿出来介绍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