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iniyuan
发表于 2010-10-13 21:02
博士丘濡说,汝州旁县,五十年前,村人失其女。数岁忽自归,言初被物寐中牵去,倏止一处,及明,乃在古塔中。见美丈夫,谓曰:“我天人,分合得汝为妻。自有年限,勿生疑惧。”且戒其不窥外也。日两返,下取食,有时炙饵犹热。经年,女伺其去,窃窥之,见其腾空如飞,火发蓝肤,磔磔耳如驴焉。至地乃复人矣,惊怖汗洽。其物返,觉曰:“尔固窥我,我实夜叉,与尔有缘,终不害尔。”女素惠,谢曰:“我既为君妻,岂有恶乎?君既灵异,何不居人间,使我时见父母乎?”其物言:“我辈罪业,或与人杂处,则疫疠作。今形迹已露,任公踪观,不久当尔归也。”其塔去人居止甚近,女常下视,其物在空中不能化形,至地方与人杂。或有白衣尘中者,其物敛手侧避。或见枕其头唾其面者,行人悉若不见。及归,女问之:“向见君街中有敬之者,有戏狎之者,何也?”物笑曰:“世有吃牛肉者,予得而欺之。或遇忠直孝养,释道守戒律、法箓者,吾误犯之,当为天戮。”又经年,忽悲泣语女:“缘已尽,候风雨送尔归。”因授一青石,大如鸡卵,言至家可磨此服之,能下毒气。一夕风雷,其物遽持女曰:“可去矣。”如释氏言屈伸臂顷,已至其家,坠之庭中。其母因磨石饮之,下物如青泥斗余。
====================================故事发生在汝州旁县,该县有一村,五十年前,该村有村民丢掉一个女孩,几年后该女返回,追忆往事如下:一日夜里,她正在睡眠,被一只大手从床上掠去,飞至一古塔中,见一美男,对她说:“我非人间之物,今得你为妻,但有年限,所以你不要害怕。”每天,那美男下塔两次取饭,有时带回来的饭还是热的。他警告那女孩,老老实实地塔里呆着,不要往外窥视。就这样,女孩在幽暗高耸的塔中生活了一年的时间。有一天,美男又下塔而去,女孩禁不住偷窥,见他腾空而飞,在空中的模样却不再是美男,而是赤发蓝肤,两耳竖起如驴,面目狰狞。女孩大恐,见他落在地面后才恢复美男人形。后来,那怪物返回塔上,说:“你今天偷窥我了,对吧?那就实话告诉你,我原本是夜叉,因与你有缘,所以才将你劫持到这里,你也看到了,这一年来我也没有害你。”聪明的女孩接话道:“我现在是你妻子,自然不会厌恶你,我所不理解的是,你既有法力,为什么不带我居住于地上人间,而把我搁在这高耸入云的暗塔中?如果居于人间,我还能时不时地见到我父母。”夜叉说:“我身上有罪业,如与凡人杂居,定会引发瘟疫。现在,你已经知道我的原形了,我的行踪也就不对你保密了。不久后,我会送你回家的。”他们所呆的那座高塔,离一个小镇很近,每次夜叉离去,女孩都好奇地观察,她发现那夜叉在空中不能变形,只有双脚落地,才可化为美男。有一天,女孩看到夜叉化作美男行于小镇上,有白衣居士过往,夜叉就垂手而立,一副恭敬的样子;又遇屠户模样的汉子,夜叉就张口唾弃,但无论是居士还是屠户,都似乎看不到夜叉。等夜叉归来,好奇的女孩又问:“你在大街上行走,为什么尊敬一些人而欺负另一些人呢?”夜叉道:“我欺负的那些人,都是屠户或者喜欢吃牛肉的;我所尊敬的,都是忠义之士或佛教信徒。如果我冒犯他们,会遭上天杀戮的。”又过了一年,夜叉突然哭泣着对女孩说:“你们缘分已尽,等风雨之夜,我会送你回家的。”说罢,夜叉取出一块鸡蛋大的青色石头,告诉女孩,到家后可将其磨碎服下,以解毒气。一天傍晚,风雷大震,夜叉说:“今天晚上我当送你回家。”遂负女孩飞出高塔,如佛经中描述的那样,胳膊一伸的工夫,女孩已被送回家,落于庭院中。女孩回头张望,再不见那夜叉的身影,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失落。其父母见到失踪多年的女儿,自然大惊,听女孩将往事追忆完后,父母唏嘘不已,问:“你爱上他了?另外,你的气色怎么如此晦暗?”女孩忧伤不言,从怀中取出青石一块,叫母亲磨碎后饮下,后去厕所,排出一斗多的青泥样子的秽物,随后其气色才如人。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吗?不太好说。
说到夜叉,自是佛教中的人物,相貌凶恐,为护法神之一,可分为地夜叉与天夜叉两大类,后者的特点是善于飞行,由此看来本故事中的夜叉当为天夜叉。后来夜叉中国化,在更多的时候成为了地狱厉鬼的代名词,甚至连手中拿的兵器都是铁叉。
长袜子皮皮
发表于 2010-10-13 21:03
这几个太吓人了
geminiyuan
发表于 2010-10-13 21:05
古文看的最震撼的就是草本精华的了。。。不时背脊发凉。。。评价无能。。。
domiani 发表于 2010-10-13 22:0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因为古文的精简,更加重了恐怖。。。。有时候读古代恐怖故事,觉得背后黑暗处有个眼睛在看着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5_357:}
geminiyuan
发表于 2010-10-13 21:05
这几个太吓人了
长袜子皮皮 发表于 2010-10-13 22:0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有人说我是腐女口味~~唉~只好发几篇恐怖的来压压重口味{:5_392:}
geminiyuan
发表于 2010-10-13 21:06
这是我在网上搜到的:
中国最早出现的“地动说”见于战国时的《列子》.该书《天瑞》篇说:“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又说“运转靡已,大地密移,畴觉之哉!”这里前一句指出地球不过是宇宙空间的一个细小物体,但又是我们周围有形物体中最巨大的,这种认识颇为得当.后一句则说明大地在不停地运转,短时间内已移动了不少路径而使人难以觉察,也完全正确.另有和《列子》成书年代相近、假托黄帝和名医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素问》一书,也谈到地球运动问题.据该书《天元纪大论》和《五运行大论》篇记载:黄帝先向医学家鬼臾区请教天地阴阳变化的问题,鬼臾区说是“天之气动而不息;地之气静而守位”,宣扬了“天动地静”的观点.以后黄帝又问岐伯:“天地之动静如何?”岐伯则回答说:“上者(天)右行,下者(地)左行”,以为大地也在运动.黄帝接着问:“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要求岐伯进一步说明.岐伯回答是:“天地动静,五行变迁,虽鬼臾区犹不能遍明”,又说“天垂象,地成形,……形之动,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对后一段文字,唐代中期的王冰在注释《素问》时还解释说:“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岐伯与王冰都以为地球有运动,可以从星象的变化观察到.认为星辰东升西下,实是地球由西向东自转的结果.以上《素问》中的文字,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对地球是静止还是运动着的问题开展辨论的一次记录.“天动地静”被岐伯认定为错误的观点.
以后秦代李斯在《仑颉篇》中有“地日行一度”之说.古人把“周天”分365.25度,即地球绕日公转一周要365.25天.“地日行一度”是十分准确的地球公转的概念.看来“地动说”在中国古代曾是普遍为学者所接受的观点.
西汉时(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地动说”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出现了许多和“经书”相表里的“纬书”,内中颇有不同于经书的异端之说,“地动论”即是其中之一种.
《春秋纬》中《元命苞》篇说:“天左旋,地右动”;《运斗枢》篇说“地动见于天象”,都以为地体是在运动着的.这可以从天空星辰的变化中看到,也即认为星辰东升西落(天左旋)是由于“地右动”的结果.关于这问题,十一世纪时北宋的哲学家张载在《张子正蒙论》中《参西编》内还有进一步的解释,说:“恒星所以为昼夜者,直以地气乘机右旋于中,故使恒星、河汉,回北为南,日月因天隐见”.张载把日月并列虽是错的,但他以为恒星、银河(河汉)以及太阳的升落和隐现的原因,都在于地球的“右旋”,对地球自转理解的深刻、透彻,是同时代的国外学者所未曾有.
《河图纬》一书对地球的运动,有更深刻的描述:“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之上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直到今天我们向中学生说明地球在运动时,还都应用二千多年前《河图纬》中的譬喻.另有《尚书纬》中《考灵曜》篇对地球的运动,特别是对地球的公转又论述的更加全面了.《考灵曜》说:“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春则星辰西游,夏则星辰北游,秋则星辰东游,冬则星辰南游.地有四游,冬至地北上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动不止,譬如人在舟中而坐,舟行而人不自觉”.这里所说“地有四游”,就是指地球绕一圆形轨道而公转.从文中所说,就可以画出地球绕的公转圈,尽管文中尚未提到说太阳为轨道中心.
北宋邢昺(公元932年-1010年在世)在注释《尔雅·释天》时,曾对上文的“地有四游”作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至极,……从此渐而东.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至极.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至极.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至极.此是地与星辰四游之义也.”文中所谓东游或南游“至极”,是指地球运行到圆形轨道的最东处或最南处,看附图即可明白.邢昺认为地球在绕一圆形轨道公转.
总之,我国从公元前的秦时代直到宋朝,许多学者都以为地球不但在自转,而且还有公转.中国人的“地动说”,比哥白尼的“地动说”早多了;而“天动地静”的观点.主要是某些儒家学派的“一家之言”,并不能代表古代中国的整个学术界.宋代以后,“儒学”进一步在中国成为正统,中国的“地动说”才逐渐成为异端.
值得注意的是,当十六、七世纪罗马教皇下令禁止哥白尼的“地动说”传播时,明末欧洲来华的传教士也曾对中国远较哥白尼为早的“地有四游”的“地动说”进行批判.内有名叫高一志又名王丰肃(1566至1640在世)的传教士来华后,曾于1629年写著《空际格致》(用现代语言说就是《空间物理学》)一书.该书有《论地体之静》一章,说“中士又有曰‘地有四游升降’,然诸说之谬,一剖自明”.认为中国古代的“地动说”和哥白尼地动说一样,是荒谬的.
当近代哥白尼在科学史上被尊为伟人之后,国外又有许多学者竟完全否认中国古代早就有过“地动说”这一事实.说什么中国在哥白尼学说传入之前,其传统科学从来只有“天动地静”、“天圆地方”,而不知地球在运动.1945年《英国皇家学会通讯》发表塞斯奈克《论哥白尼理论的传入中国》一文就持这种观点,说“中国文化条件不适于传播哥白尼学说,突然与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决裂而代之以‘日心’体系,必然遇到强烈的反对”.1948年,英文的《通报》第48卷上发表戴文达《评<伽利略在中国>》一文,说“中国学者从来没有面临过‘大地是一个在空中运行的球体’这样骇人听闻的学说”.他们竟闭口不提中国人早在哥白尼、伽利略之前二千多年就认识到地球既在自转又在公转的史实.
以上所引古籍,真伪问题尚待定论,但其年代则远较哥白尼为早.让我们中国人知道古人论述,或许是必要的.
domiani
发表于 2010-10-13 21:09
geminiyuan
发表于 2010-10-13 21:11
中国版"灰姑娘"---叶限
《叶限》故事由唐代邕州洞中人李士元讲述,椐《酉阳杂俎·支诺皋上》载:"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慧,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鳍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敝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里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内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玉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禖祀,求女必应。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成式旧家人李士元所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
《叶限》这个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壮族姑娘叶限在丧母之后,遭受到继母的无情虐待,常被派去作艰苦的劳动,劳动中她偶得一金色的小鱼,将其养在盆中用节食下来的食品喂养它,每每叶限呼鱼时鱼才出来,而别人呼则不出,两者相依为命,叶限也从中得到不少的生活乐趣。可这事被后娘知道之后,叶限连这点可怜的乐趣也被剥夺了。一天,后娘扮成叶限的模样将鱼骗出鱼池,把鱼杀了吃掉它的肉之后将鱼骨藏了起来。叶限辛苦一天回来,呼鱼不出,痛哭不止,后经“异人”的指点方知鱼被后娘杀掉了,如取回鱼骨珍藏以后需要什么,只要向鱼骨祈求就行了。从此,叶限过上了幸福和生活。一天,叶限去参加“洞节”,不慎将一只名贵的绣鞋弄丢了,被拾得此鞋的洞人带出海外卖给了一外国国王,国王到处寻找绣鞋的主人,因此找到了漂亮的叶限,遂把叶限与鱼骨一起带回国,并封叶限为“上妇”(即后妃),过上显贵的生活,而后母与后母之女则被飞石砸死。
文中曾出现“南人”、“南中”之词,据有关资料,系指的是如今云、贵、川、桂一带,而文中的“洞”(峒)指的是唐代的邕州,邕州就是今天的南宁。
补充:沈善增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专论叶限与灰姑娘的关系,文中还说,中国当时已有女人以小脚为美的观念,而直到灰姑娘问世,欧洲并无欣赏女人小脚的观念,所以,灰姑娘故事的中国烙印是很明显的
geminiyuan
发表于 2010-10-13 21:12
子不语 也不错
记得一个故事 是说
一个人在街上游走 看见有人拉着一头熊 晚上 他遇到那头熊 熊和他说 我其实是人 只是从小被人所骗 把他身上肌肤割破 在把熊的皮套在他身上 等个把月后 熊皮已经和他皮不可分割 被人拉着到处表演
唏嘘不已....
geminiyuan
发表于 2010-10-13 21:16
外国的童话也有很多让人觉得诡异的啊,上面那位说的格林童话,还有篇忘了谁谁谁写的,穿上去就不停跳舞的舞鞋……最后貌似女孩砍下的双脚跳到了树林深处了……当年我读得好惊悚啊……
—————————————————————————————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就是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红鞋》,故事的细节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到现在想起这个故事还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当时就觉得这个故事很诡异还有这个小女孩很可怜,她只是很迷恋这双漂亮的红鞋,但是穿上后却不得不整日不能停止的跳舞,觉得很残忍。而且我不能理解的是居然有人把这个作为胎教的故事
geminiyuan
发表于 2010-10-13 21:18
暗室迷墙
玄奘大师,我们的唐僧,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27岁那年,独自踏上西行求经之路。
27岁真是一个神奇的年龄,有那么多的人物的人生在这一年发生巨变。而对于这个河南人来说,西去之路,荒漠万里,这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的朝圣之路,也是一个唐朝青年的探险之路。但不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勇气,也不是每一扇大门都会朝信徒而开。除了热爱外,还需要金石般坚忍之心。
玄奘取经天竺,在那里学习多年。此日,进入著名的维摩诘方丈室。
维摩诘,佛教中著名的居士,家富亿金,而苦于修行,终为菩萨。他曾与文殊菩萨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当时,他托病于家,佛祖派文殊去探视,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文殊:“此室为何没有一个侍者?”
维摩诘:“一如佛土皆空。”
文殊:“何以为空?”
维摩诘:“人以为空,即空。”
文殊:“既为空,何用再空?”
维摩诘:“以无分别空,故空。”
文殊:“空会有什么分别吗?”
维摩诘:“分别亦即空。”
文殊:“既然皆为空,你之疾应向何处求治?”
维摩诘:“向佛陀之外的诸见解求。”
文殊:“佛陀之外的诸见解又当何求?”
维摩诘:“当求于诸佛之解脱中。”
文殊:“诸佛之解脱又当求于何?”
维摩诘:“当向众生修心中求!”
传说中,维摩诘菩萨的修行之室为一石屋,只有一丈平方,但在他讲法时,却能容纳万人,以至无量。玄奘在进入该室前,已决定随后东归大唐,于是欲于其室壁上书写下年月日,以作纪念。他提笔上前,望见墙壁就在不远处,但就是走不到,直到走了上千步,依旧发现那墙壁在前面,触之不及,空留下玄奘的一声叹息。
唐初,僧玄奘至西域取经,入维摩诘方丈室。及归,将书年月于壁,染翰欲书,约行数千百步,终不及墙。(《独异志》)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返回大唐首都长安。按《独异志》记载,玄奘西去取经的年岁,唐朝名寺灵严寺松枝年年指向西边,及至大师返回东土,松枝变换方向,皆指东边。虽然在维摩诘方丈室触壁不及,但他也已是震烁东土的大师了。一个把人生中最光彩的年华赋予孤途和信仰的人,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敬畏的。虽手触维摩诘方丈室之壁而不及,但其心已至。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