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只能包含为数不多的信息,正常情况下,每个短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一段话里从头到尾每个句子主语不断的变来变去,主题必然散,读者完全不清楚哪个主语是真正的主语。中文写散文可以很好,但描述严谨的内容,力不从心。几个主语之间的弱关系,将不复存在。
正是因为中文的单词活,无语法,所以要精确的表述一样东西,必须加大量的冠词和重复主语,而这种做法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如果读者一直读的都是简单的句子,那么势必对长句不习惯,反过来影响了理解。实际上,我们从小到达都是从短句开始的。自然不习惯长句。
关于语言和科技关系,部分赞同你的观点,而根本的问题是,科技将是主导经济和文明的源动力,如果我们保持生活在封建社会,确实没有必要学习复杂的东西。但谁教落后就要挨打呢。或者换句话,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在信息量少的环境生存,而弱化了中文对复杂信息的适应能力和处理能力。 还想问一个问题。既然动词本身已经传达了意思,那为什么还要“静三动四”这种格的表现形式干什么?比如in den Hintergrund stellen和im Hintergrund stehen,stellen已经含有“动态”的词义了,那么这个动词后面加什么格有什么关系。难道in dem Hintergrund stellen能表达出另外一个意思吗?假如不能,那这个“格”的概念不是很累赘吗?个人认为,德语累赘就是累赘在这种无用的语法细节上面。假如能去掉格的概念,直接说in Hintergrund stellen 和in Hintergrund stehen,相信德语肯定会经济和简洁很多 原帖由 giffgaff 于 2006-8-4 19:31 发表
中文敲键盘的次数长那是因为没有像西文那样好的输入法以及中文形声分离的特殊性决定的。但一旦掌握了中文,那写起来的速度绝对比西文快吧。想想中学里写篇800字的语文作文还不是小菜一碟,但这样的篇幅和内容德 ...
提到输入法,没错,在使用五笔的时候,肯定比西文快,但是,我们并没有人人学会使用五笔,原因是五笔过于繁琐,所以前面也说了,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实际上对文字的影响是负面的,因为将以象形为基础的中国文字,又添加了一套西文的编码。
至于诗词,不否认,不过我想说的,只是在科技文章中,中文的表述不够精确,写散文,中文最适合不过,因为没有固定的语法和冠词,可以任意理解,而正是这种可任意联想性,使得其具有美感。但精确的表述,不行。
恩,这个重新组词的感觉在使用语言时候
原帖由 Jane_Germany 于 2006-8-4 15:05 发表每门语言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德语我比较不喜欢的地方也是这些第几格第几格复杂的变化,不过德语可以通过组合形成新的词,我觉得挺好的,少背多少单词啊
还是蛮机动的,:) 这就是德语的严谨之处,70年代以前技术文献都是?杂锏 原帖由 giffgaff 于 2006-8-4 19:39 发表
还想问一个问题。既然动词本身已经传达了意思,那为什么还要“静三动四”这种格的表现形式干什么?比如in den Hintergrund stellen和im Hintergrund stehen,stellen已经含有“动态”的词义了,那么这个动词后面加 ...
通过这个格的变化,突出了动作。
中文由于缺乏格的变化,一个句子可以有多个意思
如,“书放在书架上”既可以表示命令一个人去把书放到书架上这个动作,也可以表示书本身在书架上,这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那么在翻译的时候,为了防止歧义,必须加入,请您把书放到书架上,而加入的请您,不仅多余,而且可能还会和上下文的他产生歧义。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6-8-4 19:39 发表
一词多义是每个语种里都有的,中文混淆的地方就更多了,随便找几个,大败,走光,树人...,
短句只能包含为数不多的信息,正常情况下,每个短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一段话里从头到尾每个句子主语不断的变来变去 ...
个人认为,是现代汉语的单句信息量少,但至于到底西文信息量少不少,难说清,或者说,绝大程度上还是比西文多的,wie gesagt, 联合国各语种文件中最薄的一本就是中文的了。
中文在科技文章中的弱相,是由于中国近代落后,在文体上没有形成一种汉语式的科技文体。但是也不能就此说汉语的科技文章就缺乏逻辑性。有逻辑性的汉语文章因为不符合汉语传统表达的方式,所以没有人愿意写它和读它,因此造就了汉语科技文章多重复,需要加加减减的毛病。这也是汉语的一个弱项。
至于你提到的“一词多义”,比如“走光”等等,那是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干扰。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反映了汉语的伸缩性,在不同的上下文可以有不同的意思,这是德语做不到的。
假如汉语真的没有逻辑性,或者不适合做科学语言,那么古代的《水经注》等等一系列文献如何在那个时期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之一的科学技术呢,如何对后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只能说,现代汉语因为大多是基于日常口语的缘故,加上近代中国的落后,导致了目前汉语作为科技语言方面的劣势。因为汉语已经基本不存在“文”,“白”的概念了,所以要培养一种文体还真的很困难。
个人观点:现代汉语较之古汉语缺乏张力,也不及古汉语信息量来的大,原因是现代汉语口语成分居多(也因此“欠缺逻辑”)的缘故。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否认汉语不是一种比德语先进的语言;);)
[ 本帖最后由 giffgaff 于 2006-8-4 20:02 编辑 ]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6-8-4 19:56 发表
通过这个格的变化,突出了动作。
中文由于缺乏格的变化,一个句子可以有多个意思
如,“书放在书架上”既可以表示命令一个人去把书放到书架上这个动作,也可以表示书本身在书架上,这是容易产生歧义的, ...
“书放在书架上”要变成动作,只要把“在”改成“到”就可以了。德语呢,不仅要改动词,还要改“格”,这不是一种重复劳动吗? 原帖由 giffgaff 于 2006-8-4 19:57 发表
个人认为,是现代汉语的单句信息量少,但至于到底西文信息量少不少,难说清,或者说,绝大程度上还是比西文多的,wie gesagt, 联合国各语种文件中最薄的一本就是中文的了。
中文在科技文章中的弱相,是由于中国 ...
你说的也对,也不对,从造字发来说,中文的信息包含在比划内,西方文字将堆在一起的符号,排成一排写,自然会长,但是便于阅读,比如如果你选用很小的字体打印,西文的还能看,估计如果高度一样的话,中文的就肯定一点都看不见了,
联合国的打印出来的薄厚不能说明问题的,这只是写法的差别。通过将部首缩在一起,节省了空间,但是要在大小,或者说面积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如果说规定不管是西文还是中文,部首或者字母间距一定,那么当面积下降到一定情况下,中文将无法阅读,而且繁体字更厉害。 原帖由 giffgaff 于 2006-8-4 20:01 发表
“书放在书架上”要变成动作,只要把“在”改成“到”就可以了。德语呢,不仅要改动词,还要改“格”,这不是一种重复劳动吗?
恩,这个例子确实举的不好,动词还是要变的,不过如果不讨论变格,说时态的话,过去,现在,将来一看就明白,而中文就要加很多时间定语。如
“我在球场踢球”为了表示是过去,那么必须说我曾经在球场踢球,那么这个曾经也有可能被读者理解成为作者要强调的部分。而西文就简单,只是表示过去的一个动作,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干净,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