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ffgaff
发表于 2006-8-4 19:18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6-8-4 20:08 发表
你说的也对,也不对,从造字发来说,中文的信息包含在比划内,西方文字将堆在一起的符号,排成一排写,自然会长,但是便于阅读,比如如果你选用很小的字体打印,西文的还能看,估计如果高度一样的话,中文的就 ...
这就是中文的优势所在啊。不能为了能和西文“公平”地竞争而把真的把”强“写成”弓虽“吧。
只要读者觉得能接受,能节约字数,篇幅和纸张,何乐而不为呢?
giffgaff
发表于 2006-8-4 19:21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6-8-4 20:18 发表
恩,这个例子确实举的不好,动词还是要变的,不过如果不讨论变格,说时态的话,过去,现在,将来一看就明白,而中文就要加很多时间定语。如
“我在球场踢球”为了表示是过去,那么必须说我曾经在球场踢球, ...
1。德文累赘就累赘在”格“上,怎么能不讨论呢。
2。好吧,就算不讨论”格“,你说是
我踢了一场球---表示abgeschlossene Handlung方便呢,还是
ich habe ein Fussballspiel gespielt.方便呢???;););)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6-8-4 19:26
如果说这是优势的话,那么中文的熵大(有些难度了),则非常不利于目前信息化时代的传输。比如,如果要发电报,西文26个字母,双方只要规定26个码,也就是说一长一短是A,一长二短是B。。。。那么26个字母只需要定义26个组合就可以传所有的文字,最多加标点30个。而中文就不行了,以前的解决办法是双方用码表,也就是一本小册子,第一个是页数,第二个是行数,第三个是列数,速度很慢,而且只要一个错其他的都错,而西文,比如说一个单词
Studierenarbeis 那么哪怕最后一个错了,我们也知道是Studerenarbeit,很容易纠错,但中文由于没有长名词,所以如果接受到沙子是绝对不会想到是沙发的。
giffgaff
发表于 2006-8-4 19:28
原帖由 giffgaff 于 2006-8-4 20:18 发表
这就是中文的优势所在啊。不能为了能和西文“公平”地竞争而把真的把”强“写成”弓虽“吧。
只要读者觉得能接受,能节约字数,篇幅和纸张,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要是真的把字体印的很小,那德语里“所谓的”很“逻辑”的东西,
比如" im " 和 "in" 的区别岂不是要放大镜去看吗?
而相同大小的中文字,又不需要笔画印得清清楚楚像楷书书法一样,是个人看到“弓虽”虽然看不清这个字儿,但看到右边有个“人”字,就知道这个字是个“强人”的“强”字,但是德语的" im " /"in"分不清那可是要死人的
cosimo
发表于 2006-8-4 19:34
我擦眼睛擦眼睛擦眼睛~~~~~ 精华!:D哈哈~~~
谢谢斑斑$送花$,其实这个帖子含金量比较高的是跟贴啦$害羞$,所以,谢谢跟贴的所有xdjms阿!$握手$
giffgaff
发表于 2006-8-4 19:35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6-8-4 20:26 发表
如果说这是优势的话,那么中文的熵大(有些难度了),则非常不利于目前信息化时代的传输。比如,如果要发电报,西文26个字母,双方只要规定26个码,也就是说一长一短是A,一长二短是B。。。。那么26个字母只需要定 ...
发电报原理和理工科的东西我不懂,于是也就没法和你讨论了;)。
我也不晓得中文的电报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用拼音吗?)。但要是真的这么麻烦,岂不是中国人就不能发电报了吗。
baofie
发表于 2006-8-4 19:43
插个队啊!这帖看的我累!
少有的好贴。楼主得精华,以下人得分,如果有我没看见,但是也对此帖做出贡献的,自己说话,我再加。
giffgaff 300
eisenstange 300
himmelblau 200
miguo1976 200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6-8-4 19:49
原帖由 giffgaff 于 2006-8-4 20:35 发表
发电报原理和理工科的东西我不懂,于是也就没法和你讨论了;)。
我也不晓得中文的电报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用拼音吗?)。但要是真的这么麻烦,岂不是中国人就不能发电报了吗。
呵呵,看来我们两个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面的,对于俺来说,诗词的优先级比较低,呵呵,不过这个问题同样在北大的中文论坛上也有。文科和工科的真的很难沟通。;)
从文字的大小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用统计学来看,德语中出现im和in的概率不是最多的,也就是说,如果在一篇有3000字的文章里,出现50个im或in(已经很多了),但是除去这些词,其他词的平均可识别率肯定比中文的平均可识别率高,有可能一篇文章下来,西文损失了十句,但中文有可能只能识别出三五句。
说道电报的发明,当然历史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假设没有八国联军的话,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很有可能是从清朝结束,然后再到下一个王朝,发明电报,离首次认识电还有相当长的时间。拼音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6-8-4 19:51
原帖由 baofie 于 2006-8-4 20:43 发表
插个队啊!这帖看的我累!
少有的好贴。楼主得精华,以下人得分,如果有我没看见,但是也对此帖做出贡献的,自己说话,我再加。
giffgaff 300
eisenstange 300
himmelblau 200
miguo1976 200
多谢,大后天俺还有考试,唉...只能到9点结束。
[ 本帖最后由 eisenstange 于 2006-8-4 20:57 编辑 ]
giffgaff
发表于 2006-8-4 19:57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6-8-4 20:49 发表
呵呵,看来我们两个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面的,对于俺来说,诗词的优先级比较低,呵呵,不过这个问题同样在北大的中文论坛上也有。文科和工科的真的很难沟通。;)
从文字的大小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用统计学来 ...
我没否认过理工科的重要性阿,并且我还说了汉语(至少古代汉语)作为科技语言有其独到的一面。并且本来就是围绕汉语究竟逻辑不逻辑,先进不先进展开的。德语在文学性上的落后已经毋庸置疑,也不必讨论了
接着有点怀疑这个“识别率”的有效性,是什么情况下的有效?能具体讲下吗?假如是“缩小字体”后的有效性,是不是有点钻牛角尖呢?好好的标准字体不读为什么呢,何况有些人还习惯用放大镜呢;)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