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na 发表于 2008-5-15 01:02

好困,明天慢慢看。我也喜欢cocktail的说。
长岛冰茶太烈,让我昏睡过去吧。

deepbluesea 发表于 2008-5-15 15:16

我顶, 给入门新手点器具方面的介绍!

carriere 发表于 2008-5-15 19:12

原帖由 巧克力兔 于 2008-5-14 10:58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学习了,谢谢lz了!还有几个小白的问题:
1,杯子器皿等方面的知识没有,应该怎么办?应该怎样着手学习呢?我只能区分几种酒杯而已。
2,那些柠檬汁阿,葡萄汁阿什么的,要去买什么样的,什么纯度的?还是凡水果汁都 ...

Wow,看来MM是真的兴趣来了。我明白了,会专门找两期连载介绍器皿和一些基础果汁的。

carriere 发表于 2008-5-15 19:12

原帖由 deepbluesea 于 2008-5-15 16:16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顶, 给入门新手点器具方面的介绍!

好的,争取本周末能写完发在博客上。

carriere 发表于 2008-5-16 11:25

十 Martini
既然昨天提到了“Martini”的名字,那今天就讲它吧。首先要注意这里我们讲的是“Martini”鸡尾酒,而不是意大利“Martini Rosso”公司生产的苦艾酒。
“Martini”(马提尼)之于鸡尾酒就像烤鹅肝之于法国大餐、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之于巴塞罗那、卫城(Akropolis)之于雅典一样重要。时至今日“Martini”的确切来源已经不可考证。在1997年出版的“用摇不用搅”(Shaken Not Stirred,取自007系列小说“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中的经典台词)一书中,作者Anistatia Miller和Jared Brown甚至罗列出“传说中的十大Martini发明者”。一般认为“Martini”是古典鸡尾酒“Martinez”的后代。而“Martinez”是一座城市的名字,位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如果你现在去Martinez市,在Alhambra大街和Masonic路的交叉路口还能看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Martini鸡尾酒诞生于此”。据说当时有一位名叫Jerry Thomas的调酒师,在旧金山的西方酒店(Occidental Hotel)工作。酒店内有位长期客户,每天早上都要坐渡轮从旧金山赶到马丁内斯。于是Jerry Thomas每天一大早就为他调一杯“Martinez”鸡尾酒,用来驱赶一路上的寒意。那么“Martinez”怎么会变成了“Martini”呢?取一条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专栏作家William Grimes所写的报道:真正的“Martini”是在1912年,由一名叫Signor Martini的酒吧招待在纽约发明的。
传说就讲那么多。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和“Martini”沾边的名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说:“我的Martini只要琴酒不要苦艾”。美国的巴顿将军(George Patton)说:“喝Martini之前,我们要把装琴酒的瓶子指向意大利”。英国导演希区柯克说(Alfred Hitchcock):“给我5份琴酒,一点点的苦艾”。昔日的美国首富、石油大鳄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说:“我从71岁开始,没有一天离开过我心爱的Martini。”美国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说:“我喜欢的Martini是15份琴酒和1份苦艾。我把它叫做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二战时期的英国陆军元帅)。你知道那个英国人只有当自己的兵力是敌人的15倍时才敢去拼命”。而美国前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说:“我的Martini要尽量多的琴酒,尽量少的苦艾,外加一颗橄榄点缀,名叫Dry Martini(干马提尼,也是目前最著名的Martini)”。据说罗斯福在1945年去黑海参加雅尔达会议(你一定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上有一张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3人并排坐着的照片,其实这张照片就拍摄于雅尔达会议)时,特意带了一整箱调制鸡尾酒的用具,目的是为了每天都能喝到这款Dry Martini。
而在好莱坞2005年的影片“Hitch”(全民情敌,和“Running Scared”并列成为2005年我最喜欢的影片)中,当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初次在酒吧见到艾娃-门德斯(Eva Mendes)时,后者喝的正是加了料的Dry Martini。当时酒吧的招待看到“小威”正盯着拉丁美女瞅,于是上前告诉“小威”“她是某报的专栏记者”云云。没想到“小威”对这些毫不在意,只是轻描淡写问了句“她喝的是什么?”当时我就纳闷,喝什么难道很重要么?此后就看到“小威”端着2杯Martini走向艾娃后说到,“你没带耳环,鞋跟不超过两英寸,头发向后梳,戴着读书眼镜,可是没有书,喝的是马提尼,这说明你度过了糟糕的一周,在这种情况下啤酒根本就不够劲。”这一通对白立刻激起了美女的兴趣,对“小威”就有了好感。所以以后如果有男生在酒吧看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请别忘了搞清楚对方喝的是什么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Martini”的调法已经有200余种,但主要的配料都离不开琴酒和苦艾。如果你想喝点来劲的鸡尾酒,千万别错过“口感锐利”的Martini。
配料:
50毫升琴酒
10毫升干苦艾酒(Vermouth Dry,日后有机会也会介绍)
调制方法:
将琴酒和苦艾酒混合冰块后放入摇杯中摇匀,然后倒入鸡尾酒碟中,最后用一颗橄榄点缀。

http://lh6.ggpht.com/eatinwest/SC1giEdc0zI/AAAAAAAAAgI/2zAE9fq2q00/s800/%5C%5CS019204F.destr.corpintra.net%5CLICHEN2%24%5CData%5CMy%20Documents%5CMy%20Pictures%5CMartini.JPG

友情提示:如果想第一时间看到连载,请来我的博客坐坐。链接见我的签名档。

cuna 发表于 2008-5-16 22:33

德国的Punch跟前面讲的一样吗?冬天喝杯热的kinderpunch很暖。
lz能不能普及下葡萄酒知识呢,以前有个大牛,讲了蛮多wein和kuchen的知识,找不到帖子了$送花$

另外附送一张图,方便lzmm和大家。

[ 本帖最后由 cuna 于 2008-5-16 23:40 编辑 ]

cuna 发表于 2008-5-31 01:35

这位lz小妞跑哪玩了

carriere 发表于 2008-6-6 11:16

友情提示:在我的博客上还增加了器皿和用具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十一 Gibson
说到“Martini”就不得不提“Gibson”,因为这两款鸡尾酒的内容如出一辙,且又双双享有世界级的声誉。同样的配料,同样的调制方法,“Martini”和“Gibson”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用洋葱片而不是用橄榄点缀。有关“Gibson”起源的说法有3种。一说在美国纽约的夜总会有位名叫吉普森(Charles Dana Gibson)的调酒师。一天点“Dry Martini”的单子实在太多,用完了吧台所有的橄榄,情急之下他只能到厨房借了一颗洋葱来对付,没想到调出来的酒还大受好评,以后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了。二说在美国的禁酒令时期,有一位叫Gibson的美国外交官去欧洲公干。他本身是个禁酒主义者,但天天都要参加各种招待会。会上如果不喝点酒有失礼貌,于是他就让服务生往鸡尾酒碟里灌纯的冰水,并加一片洋葱做标记,这样看起来和“Dry Martini”没什么分别,又不会和别人的弄错。三说有位叫Gibson的银行家,和客户生意谈到一半正赶上午餐时间。按照美国银行业的惯例,谈生意的饭桌上双方都要喝3杯“Dry Martini”。Gibson感觉这名客户不太好对付,就悄悄告诉服务生给自己的鸡尾酒碟里只放冰水,给对方却上双份的酒量,这样等对方神智迷糊后生意就好谈了。为了区分水和酒,自然也往碟子里加了洋葱片。传说就讲这么多。因为有洋葱的参与,“Gibson”的口味比“Dry Martini”更为辛辣,初涉鸡尾酒的女生还是少碰为妙。至于男生,别错过装酷的机会。
配料:
50毫升琴酒
10毫升干苦艾酒(Vermouth Dry,日后有机会也会介绍)
调制方法:
将琴酒和苦艾酒混合冰块后放入摇杯中摇匀,然后倒入鸡尾酒碟中,最后用若干洋葱片点缀。
http://bp2.blogger.com/_9aS1TJyu-n0/SCfyIUdc0kI/AAAAAAAAAdg/txs7hNj8jW0/s320/gibson.JPG
十二 Vesper
布里奥尼(Brioni)西装、劳力士(Rolex)腕表、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跑车和用摇不用搅(Shaken Not Stirred)的马提尼。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能让你想起谁?没错,自然是英国军情六处(Military Intelligence 6,专门负责海外谍报工作)的谍报员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代号“007”。这里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詹姆斯-邦德的名字和007的代码是怎么来的呢?”说法有很多,我取一条相对可信的作为答案。二战期间,007小说之父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被英国海军情报处派往加拿大的多伦多服役。距离他住处不远有一座名为圣詹姆斯-邦德的教堂(St. James-Bond Church,至今还有哦),位于林荫道大街(Avenue Road)1066号。而当时的加拿大空军大楼位于林荫道大街(Avenue Road)1107号,伊恩-弗莱明上下班总能路过这两栋建筑,所以就有了邦德和007。

http://bp2.blogger.com/_9aS1TJyu-n0/SCfzKUdc0nI/AAAAAAAAAd4/2zhyFa_91kw/s320/casinoroyale01.JPG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鸡尾酒“Vesper”(黄昏)出现在伊恩-弗莱明所著007系列小说的第一集“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中。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看过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主演的最新一集“皇家赌场”,在此就不多赘述。“Vesper”鸡尾酒是邦德在赌局中为了打乱对手的注意力而即兴创造的,“Vesper”就是邦德第一次坠入情网时爱上的女人的名字。由于007系列不可撼动的国际影响,这款“Vesper”鸡尾酒在欧洲很多酒吧都会提供。如果你在点单时还想玩点派头,别忘了加说一句“shaken not stirred!”如果说日后的邦德只喜欢锐利、强劲、带苦味的Dry Martini,用来暗示一个男人心态的成长;那么“皇家赌场”里喝“Vesper”的邦德,还是个简单直接,有时仍会手忙脚乱的小糙哥。你究竟更喜欢哪一个呢?不妨就从Dry Martini和Vesper这两款鸡尾酒中去寻找答案吧。
配料:
30毫升琴酒
10毫升伏特加(Vodka,日后显然要重点介绍)
5毫升基纳利口酒(Kina Lillet,来自法国波尔多,是一款开胃甜酒)
调制方法:
将所有配料和冰块倒入摇杯后充分摇匀,倒入鸡尾酒碟,最后配一片柠檬皮点缀。
http://bp1.blogger.com/_9aS1TJyu-n0/SCfyeEdc0mI/AAAAAAAAAdw/qMxVujSk__M/s320/vesper.JPG

carriere 发表于 2008-6-6 11:17

友情提示:在我的博客上还增加了器皿和用具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十三 Pink Lady
“Pink Lady”的名字很美妙,“红粉佳人”。故事如下:1911年,英国伦敦上演了一出叫“Pink Lady”的音乐剧,在首映式的庆祝宴会上,人们特意为女主角哈谢-道恩(Hazel Dawn)调制了一款同名的鸡尾酒。随着这出音乐剧的流行,“Pink Lady”也逐渐红火起来。又在1946年,在美国百老汇歌剧“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的首映式上,女演员海伦-海耶斯(Helen Hayes)先喝了一杯“Pink Lady”,然后在舞台上大展舞姿,一举奠定了“Pink Lady”在鸡尾酒中的地位。从名字、颜色和配料来看,“Pink Lady”都像是一款为少女量身订做的鸡尾酒。但事实却并非如此。1951年,当时纽约调酒师协会会长Jack Townsend出版了“调酒师手册”(The Bartender’s Book)一书。书中写道:“如果你是女孩,又不太了解鸡尾酒,那一定要小心这款Pink Lady。因为按照今天的标准,它的口味其实很干,甜味和果味也不算强,如果你因为鲜艳的色泽把它当成加点酒的软饮料,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Jack Townsend也不必过分担心,比如上次我想骗滴酒不粘的老姐喝这款“Pink Lady”,她就很有戒心,最后反倒是给“长岛冰茶”(Long Island iced Tee)打败的。“Pink Lady”的特点正如它的名字,鲜红美艳、酒味芳香。手中拿一杯“Pink Lady”的少女也变得更加妩媚动人,但不要受其外貌的迷惑而贪杯哦。
配料:
40毫升琴酒
10-20毫升柠檬汁
10-20毫升必得利石榴汁(Grenadine,日后有机会也会介绍)
半个生蛋清
调制方法:
将所有配料加上冰块倒入摇杯内摇匀,并倒入一个鸡尾酒碟后上桌。
http://bp0.blogger.com/_9aS1TJyu-n0/SCl66Udc0oI/AAAAAAAAAeA/obpEsLrqFYY/s320/pinklady01.JPG
十四 Gin Tonic
“Tonic”指的是“Tonic Water”,是一种带汽的软饮料。“Tonic”一词来自于英语,意思是“强烈”的。最初的时候“Tonic Water”被当作药物来使用。因为它含有奎宁(Quinine,又称为“金鸡纳霜”,是一种香料,带有天然的植物性苦味),可以抵抗像疟疾这样的热带传染病。由于当时的“Tonic Water”只含有碳酸水和奎宁,而且奎宁的剂量又比较高,所以味道很苦难以下咽。时间一长呢,被派往非洲与印度等热带地区作战的英国士兵就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们把“Tonic Water”和琴酒混合,用酒香冲淡了奎宁的苦味。没想到这个新发明被带回到英国本土后,立刻变成了热门的鸡尾酒配方,名字也就是简单的“琴酒和托尼水”(Gin and Tonic),简称为“Gin Tonic”。时至今日,为了改善“Tonic Water”的适饮性,许多制造厂商都降低了奎宁的含量(几乎只有原先的四分之一),并在水里加入柠檬和糖份,使其不再具有抗疟疾的医疗作用,但却保持了甘苦的口感。而“Gin Tonic”的特点也就是在微苦中凸显杜松子的清香,饮来回味无穷。
配料:
40毫升琴酒
冰镇“Tonic Water”
调制方法:
取一个长饮(Long Drink)杯,倒入40毫升琴酒,放入冰块,开始倒托尼水直到杯满,稍作搅拌,最后用半片柠檬点缀。
http://bp0.blogger.com/_9aS1TJyu-n0/SCl69Udc0pI/AAAAAAAAAeI/OpX7dum0wyA/s320/gintonic.JPG

carriere 发表于 2008-6-6 11:18

友情提示:在我的博客上还增加了器皿和用具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十五 Gin Fizz
确切的说“Fizz”和长饮(Long Drink)、短饮(Short Drink)一样,是鸡尾酒中的一个大类。一款典型的“Fizz”鸡尾酒由烈酒、柠檬汁、浓糖水和苏打水组成。由于有碳酸性饮料(显然就是苏打水了)的加入,这种鸡尾酒在上桌时会伴有“嘶嘶”的冒泡声,“Fizz”因此得名(“Fizz”一词来源于英语,意思就是冒泡的嘶嘶声)。有关“Fizz”的确切来源目前已经不可考,一般认为是两名来自法国的调酒师出于无聊调制而成。在介绍“Martini”时,我曾经提到过美国调酒师Jerry Thomas的名字,当时由于篇幅有限而没有展开。其实Jerry Thomas在鸡尾酒界的名头不亚于爵士乐界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或金融业界的J.P. 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被誉为“美国的鸡尾酒之父”。Jerry Thomas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同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所著的“调酒师指南”(Bartender’s Guide)一书一直被奉为业内的经典。在其1887年发行的版本中,Jerry Thomas列出了6款“Fizz”类鸡尾酒。而在这6款“Fizz”中更是以“Gin Fizz”居首,说明了Jerry Thomas本人对琴酒类鸡尾酒的偏爱。在“Gin Fizz”的基础上,“Silver Fizz”(银费斯)多加入了一个蛋清;“Golden Fizz”(金费斯)多加入了一个蛋黄;“Royal Fizz”(皇家费斯)多加入了整个鸡蛋。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看到一款名为“Sloe Gin Fizz”的鸡尾酒,别把它和“Gin Fizz”扯上关系(很多西方人都把它误认为是“Slow Gin Fizz”,慢的琴酒费斯,但酒怎么能分快慢呢?打趣一下)。其实“Sloe Gin Fizz”是以野红莓利口酒为基酒而调成的,口味比琴酒更甜更酸。在美国摇滚乐队“空中铁匠”(Aerosmith,被誉为“波士顿的坏男孩”和“美国最伟大的摇滚乐队”)1988年的单曲“布洋娃娃”(Rag Doll)中,就唱到了这款“Sloe Gin Fizz”。最后要介绍一下“Gin Fizz”的口味,我用“口味清爽,口感刺激”八个字来概括,希望能得到你的认同。到“Gin Fizz”为止,鸡尾酒中的琴酒篇已经全部讲完。有很多朋友看了这个专题,都在询问调制鸡尾酒的工具和器皿的问题。有鉴于此,在我们开始俄罗斯国饮伏特加(Vodka)的故事之前,我会特意写2到3篇文章来介绍一下酒吧中常用的工具、器皿以及一些简单的浓缩汁,敬请期待。
配料:
50毫升琴酒
20毫升柠檬汁
10毫升必得利石榴汁(Grenadine,日后有机会也会介绍)
冰镇苏打水
调制方法:
除苏打水之外,将所有配料加冰块倒入摇杯中,持久用力摇匀,倒入长饮(Long Drink)杯中,最后加苏打水直到杯满。
http://bp2.blogger.com/_9aS1TJyu-n0/SC_QjUdc05I/AAAAAAAAAg4/2YDuioG1o54/s320/ginfizz.JPG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你最需要知道的40种鸡尾酒 博客重新开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