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ilingsnow
发表于 2006-8-5 17:32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6-8-5 14:44 发表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人名,地名上,台湾人管布什叫布希,交流起来很麻烦。
外国人命的翻译本来就是汉语的弱项,因为汉字是单音节,而外国人的名字音节太多。
至于在不同的区域翻译名字不同,这个属于华语区的人为分割和语言习惯不同所造成的,香港还有自己按照粤语发音的翻译呢。
德语使用的国家也有好几个,但是可能他们会以德国为标准,其他国家直接拿来用。但是台湾是不会以大陆为标准的,而且还有繁体字简体字的问题呢。
假如世界上每个使用华语的地方都认同大陆现代汉语的正统地位,这种译名不同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但是问题是他们不认同,这是人为造成的,跟语言无关。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6-8-5 17:34
原帖由 boilingsnow 于 2006-8-5 17:51 发表
“迷霓裙“跟”迷你裙“就差了一个档次了,迷霓裙只能算是音译,而迷你裙是音译和意译的结合,甚至让人觉得比minirock本身更好,因为”迷你“的字面涵义是mini没有的。你说那不是不忠实于原来的原文了么, ...
实际上在德文的 MiniRock 里面并没有任何让人着迷的意思,而中文迷你的意义已经变了,如果说裙子短能让人着迷的话,那Unterhose,岂不是要翻成 超级迷你裤? 翻译,忠实原意是前提条件。美感次之,Mini Rock 就应该只翻译成超短裙。 不能因为追求美感而加入其他不必要的信息。再回到意译,也有问题。比如当我以前头一次听说到“底裤”这个词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什么裤子。长裤还是短裤?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正是由于我们的翻译时时候有音译和意译两种可能,导致了在科技文章上看到别人的翻译时无所适从,首先音译毫无意义,其次意译也是经常混淆。就算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也无法处理这些翻译的问题。比如说德语,大学德语系的学生,教授不了解那些专有名词,他们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意思。 当然我也很希望有这样的部门出现,但觉得不太现实。而且不会有什么帮助,我也不会定期去下载他们的词库。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6-8-5 17:46
原帖由 boilingsnow 于 2006-8-5 18:32 发表
外国人命的翻译本来就是汉语的弱项,因为汉字是单音节,而外国人的名字音节太多。
至于在不同的区域翻译名字不同,这个属于华语区的人为分割和语言习惯不同所造成的,香港还有自己按照粤语发音的翻译呢。
德 ...
我想说的恰恰是汉语的弱项给我们带来的不便,短音节的名词有人音译,有人意译,长音节的单词意译,而意译的问题就更大了。 一个人一个译法。总之很头大。最后只能放弃,要么德语,要么英文。
boilingsnow
发表于 2006-8-5 17:52
原帖由 eisenstange 实际上在德文的 MiniRock 里面并没有任何让人着迷的意思,而中文迷你的意义已经变了,如果说裙子短能让人着迷的话,那Unterhose,岂不是要翻成 超级迷你裤? 翻译,忠实原意是前提条件。美感次之,Mini Rock 就应该只翻译成超短裙。 不能因为追求美感而加入其他不必要的信息。再回到意译,也有问题。比如当我以前头一次听说到“底裤”这个词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什么裤子。长裤还是短裤?
是呀,但是在这里迷你裙并没有跟minirock意义对等的义务,不是说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纯粹的汉语词汇吗。或者我可以这么理解,汉语中原来没有超短裙的概念,后来出现了超短裙这个事物,我们自己造了一个词叫做“迷你裙”来形容这种事物——从这种意义上去理解,我甚至都不需要跟什么minirock产生什么衍生关系。
翻译如果到达了让人看不出是翻译的程度,已经是翻译的很高境界了。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6-8-5 17:58
原帖由 boilingsnow 于 2006-8-5 18:52 发表
是呀,但是在这里迷你裙并没有跟minirock意义对等的义务,不是说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纯粹的汉语词汇吗。或者我可以这么理解,汉语中原来没有超短裙的概念,后来出现了超短裙这个事物,我们自己造了一个词叫做 ...
正是这种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关系,给我增加了很多麻烦。由于关于欧洲历史,文化这些我们都是拿汉语学的,在和欧洲人交流的时候,几乎和没有学一样。9年的义务教育是我们只知道几个中国译名的历史,而无法继续深入索引,要想交谈还要现上网google一下,要是碰到不太出名的人就没办法了。
boilingsnow
发表于 2006-8-5 18:16
原帖由 eisenstange 于 2006-8-5 18:46 发表
我想说的恰恰是汉语的弱项给我们带来的不便,短音节的名词有人音译,有人意译,长音节的单词意译,而意译的问题就更大了。 一个人一个译法。总之很头大。最后只能放弃,要么德语,要么英文。
汉语的这种弱项更多地反映在音译上,而在意译上,汉语对比其他语言由于汉字的组词能力还是占有优势的。
我们没有好的翻译产生或者没有统一的翻译产生,那是因为我们做得努力不够,或者忽略了这一点。诚然,有的英语缩略词包含的信息很大,因为它本身就是用几个开头的字母的缩写成了一个新词,如果写出全称也是很冗长的。这种情况翻译起来很难,比如DNA,翻成“脱氧核糖核酸”实在是很没效率,同样还有OPEC和CPU等等,如果硬要用中文翻译成“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中央处理元”也很没效率,而且这些词很难使用汉语的缩略法进行缩略——比如WTO世界贸易组织可以缩成世贸。无奈之下英语直接拿来用了,不过我还是要说,假如有个特别的机构专门从事这些词的翻译工作,从一开始赋予他们一个汉语名称,哪怕那个名称刚开始怪一点,老百姓习惯了之后就好了——在翻译上去动的脑筋还是太少。
英语的语法跟汉语更接近,德语的构词法跟汉语更接近。但是德语如果都用自己原有词叠加产生新词会产生很多超级长的词(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了),很多时候德语会从英语中直接把词拿过来用,因为它们都是使用字母,所以这毫无障碍——德语就不可能直接把汉语的词也以汉字的形式直接拿来用,这对德国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即便到了某一天德国大部分人都懂一点汉语也难以想象。同理,汉语也不能说把英语的词汇直接拿来当汉语用,可是就是这样做了,这样真的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了。据说法国人很在乎法语的纯洁性,人家还同样是拼音文字呢。
[ 本帖最后由 boilingsnow 于 2006-8-5 19:40 编辑 ]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6-8-5 18:33
原帖由 boilingsnow 于 2006-8-5 19:16 发表
汉语的这种弱项更多地反映在音译上,而在意译上,汉语对比其他语言由于汉字的组词能力还是占有优势的。
我们没有好的翻译产生或者没有统一的翻译产生,那是因为我们做得努力不够,或者忽略了这一点。诚然, ...
事实上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多概念我们在脑子里已经是英文现入为主了。APEC是亚太经和组织会议,还不是世贸。所以当你过多的考虑中文意译的时候,会经常犯错误,另外DNA,人们已经接受了,比如警察说我学要验你的DNA,我知道是什么东西,唾液就可以了,而如果警察说我要验你的脱氧核糖核酸,我还要想想该给血样还是其他的。
保持汉语的纯洁性的前提条件是汉语必须能涵盖需要的信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99%涵盖,那么我们就全用汉语,而在科技领域,不够,那就干脆用西文,如果要保持中文的纯洁性,而有不能高效率的进行工作,有些不合适。
giffgaff
发表于 2006-8-5 18:39
原帖由 boilingsnow 于 2006-8-5 18:52 发表
是呀,但是在这里迷你裙并没有跟minirock意义对等的义务,不是说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纯粹的汉语词汇吗。或者我可以这么理解,汉语中原来没有超短裙的概念,后来出现了超短裙这个事物,我们自己造了一个词叫做 ...
你说的这个“译法”的问题好象跟原来讨论的问题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原先说的是“德语语法的累赘”,比如要那么多“格”干什么。
至于译法不译法,是两种语言不可调和的产物。你说我们学欧洲历史那些个人名地名不好记,那德国人学中国历史呢?这根语法的落后与先进有很大关系吗?
himmelblau
发表于 2006-8-5 18:39
后面的讨论真是专业啊~~~~$支持$$支持$
我觉得,在现在世界的环境下,保持语言的纯洁性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新名词的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大量国际间的交流还是以英文为主。要求每个词都有相应的德文或者中文解释,从可操作角度来说,难度比较大的说。。。。
eisenstange
发表于 2006-8-5 18:44
原帖由 giffgaff 于 2006-8-5 19:39 发表
你说的这个“译法”的问题好象跟原来讨论的问题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原先说的是“德语语法的累赘”,比如要那么多“格”干什么。
至于译法不译法,是两种语言不可调和的产物。你说我们学欧洲历史那些个人名地名 ...
对的,是跑题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跑的,;)
也能因为你不在了,呵呵。
德语语法的累赘完善了逻辑的严密性,而且提供了处理负载句子结构的办法,中文短句多,但段落的整体层次感差,逻辑有时也不是很清洗。
而且有些德语的表达方式也很简洁。
比如 in den Schrank 和 im Schrank 很清楚的就知道哪个是动作,哪个是状态。